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bù sǐ bù huó不死不活 | 形容事物没有生气。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8卷:“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 |
jī bù xiāng néng积不相能 | 积:积久而成的;能:亲善。指一向不和睦。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君与刘公积不相能,而信其虚淡,不为之备,终受制矣。” |
jǐ zhī suǒ bù ān,wù shī yú rén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施:加,给予。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 春秋·齐·管仲《管子·版法解》:“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méi jiā qīn yǐn bù chū wài guǐ lái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 | 指如果没有自己人从中捣鬼就不会引来外人捣乱。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如今里外上下,背着嚼说我的不少了,就短了你来说我了,可知‘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 |
qiè ér bù shě锲而不舍 | 锲:雕刻;舍:停止。不停地雕刻。比喻做事或学习有恒心。 | 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jiàn shì bù miào见势不妙 | 看到形势不好。指情况对自己不利。 |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13章:“梁队长见势不好,临时放弃烧仓库的计划。” |
pín jiàn zhī jiāo bù kě wàng,zāo kāng zhī qī bù xià táng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贫贱之交: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 《南齐书·刘悛传》:“后悛从驾登蒋山,上数叹曰:‘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顾谓悛曰:‘此况卿也。’” |
qiǎo fù zuò bù dé wú miàn bó tuō巧妇做不得无面馎饦 | 馎饦:汤饼。如果没有米面,最灵巧的媳妇也做不出饭食来。比喻缺乏必要的条件,事情不可能做到。 | 宋·陈亮《又壬寅夏书》:“富家之积蓄皆尽矣,若今更不雨,恐巧妇做不得无面馎饦。” |
bù yi shàn fū不亦善夫 | 不也很好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
tà pò máng xié méi mì chù,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 fū踏破芒鞋没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 到处寻找都没找到,却由偶然的机会轻易得到了。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8回:“往上一瞧,正是那日晚上地藏庵遇着的一群俊俏后生,心中欢喜不尽,暗说道:‘踏破芒鞋没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
zhōng xiào bù bìng忠孝不并 | 不并:不能同时并行。尽忠不能尽孝,尽孝不能尽忠。即忠孝不能两全。 |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定谧》:“姑处事殊,忠孝不并。已为孝子,不得为忠臣;为忠臣,不得为孝子。” |
èr zhě bù kě dé jiān二者不可得兼 | 两项之中只能得其一,不能兼而有之。 | 《孟子 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rěn è bù quān稔恶不悛 | 长期作恶而不悔改。 | 明 宋濂《胡公神道碑铭》:“苟能去逆效顺,悉从厚宥;或稔恶不悛,城一破,悔无及矣。” |
dāng duàn bù duàn当断不断 | 指应该决断的时候不能决断。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春申君列传论》:“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
zhuó yì zāi huā huā bù fā,wú yì chā liǔ liǔ chéng yīn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 着意:用心。有心栽种的花没开,无意插下的柳枝却成了一片柳荫。比喻存心想求得的没得到,不经意的却意外地取得了收获。 |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二折:“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荫。” |
jiàn guài bù guài见怪不怪 | 看见奇怪的事也不以为怪;能泰然处之。指遇事沉稳不慌。 | 宋 洪迈《夷坚三志 己 姜七家猪》卷二:“畜生之言,何足为信,我已数月来知之矣。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
bù chǐ xià wèn不耻下问 | 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
fán shì yù zé lì,bù yù zé fèi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
yǒu yuán qiān lǐ lái xiāng huì,wú yuán duì miàn bù xiāng féng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 缘:缘分。有缘分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会相聚在一起。没有缘分的人即使面对面走过,也聚不到一块。 |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14出:“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
bàn yè qiāo mén xīn bù jīng半夜敲门心不惊 | 比喻没有做过什么亏心的事,心里很踏实。 |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
chǒu xí fù shǎo bù dé jiàn gōng pó丑媳妇少不得见公婆 | 比喻害怕见人而不得不见人。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7回:“常言道:‘丑媳妇少不得见公婆。’只得脱袍解带,免冠徒跣,跪于门外。” |
rén shēng lù bù shú人生路不熟 | 比喻初到一个地方各方面都很陌生。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4卷:“欺他是个单身穷军,人生路不熟,料没有人晓得他来踪去迹。” |
pín jiàn zhī zhī bù kě wàng,zāo kāng zhī qī bù xià táng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贫贱之知: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zì kuì bù rú自愧不如 | 自己惭愧;比不上别人。形容因自觉不如别人或有缺点而感到惭愧。 | 唐 元结《七不如篇序》:“元子常自愧不如孩孺。” |
ěr bù páng tīng耳不旁听 | 两耳不往旁边听。形容专心致志的神态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因见他姐妹们说笑,便自己走到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斜视。” |
bù gù yī qiè不顾一切 | 顾:顾惜,眷顾。什么都不顾。 | 叶圣陶《孤独》:“既然见到一点儿光,便不得不不顾一切地逃开。” |
píng shēng bù zuò kuī xīn shì,yè bàn qiāo mén bù chī jīng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 | 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鲁迅《天花的蔷薇》:“‘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乙校不自心虚,怎能给恐吓呢?” |
bù zú wéi dào不足为道 | 足:值得;道:说。不值得一说。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卷:“此女棋本下劣,枉得其名,不足为道。” |
bù liǎo liǎo zhī不了了之 | 了:完结;了结;不了:不结束;不过问。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它。指对没办完的或需解决的问题、事情不过问;拖延敷衍过去就算完事。 | 宋 叶少蕴《避暑录语》上卷:“唐人言冬烘是不了了之语,故有‘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是鲁公’之言,人以为是戏谈。” |
wén fēng bù dòng纹风不动 | 形容一点儿也不动,非常稳固。 | 清·无名氏《刘公案》第四回:“瞧了瞧,街门关紧,推了推,纹风不动。” |
bù shí zhōu sù不食周粟 | 粟:小米,泛指粮食。原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指清白守节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
yī bù jiě dài衣不解带 | 解带:解开衣带,指脱衣。因事过度操劳,以致不能脱衣安睡。也形容看护病人十分辛劳(多指对长辈)。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7回:“任凭少奶奶衣不解带,目不交睫,无奈大少爷寿元已尽。” |
bái shǒu bù yú白首不渝 | 渝:改变。白头到老也不变。形容人一生忠诚、坚定。 | 《梁书 何点传》:“新除侍中何点,栖迟衡泌,白首不渝。 |
dà xìn bù yuē大信不约 | 信:诚实;约:盟约,条约。指真正讲信义的不在于订约盟誓。 |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大道你器,大信不约。” |
bù kān huí shǒu不堪回首 | 不堪:不忍;回首:回头;引申为回顾、回忆。不能忍受回顾的痛苦。多指因回忆过去不好或不愉快的事而痛苦;因而不忍心回顾。 | 南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yī shēng bù kēng一声不吭 | 一句话也不说。 | 梁实秋《废话》:“犹如两人见面不免说说一句‘今天天气……’之类的话,聊胜于两个人都绷着脸一声不吭而已。” |
bù chǐ yú rén不齿于人 | 指被人看不起。 |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杂志》:“以为士人不齿,放弃终身。” |
bù lìn jīn yù不吝金玉 | 吝:吝惜。不吝惜宝贵美好的东西。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八回:“兄如不吝金玉,即求小小做一套,待小弟步韵和将去,便无差失了。” |
bù kān shì tīng不堪视听 | 堪:可,能。言辞污秽,行为卑劣,不能看与听。 | 严复《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其菲薄揶揄,不堪视听。” |
jiàng zài jūn,jūn mìng yǒu suǒ bù shòu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 将:将领;受:接受。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 |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
bù chī bù lóng,bù zuò ā jiā wēng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 | 指作为一家之主,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2回:“又道‘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这个笑话,细细想去,却很有意味。” |
bù chī yáng ròu kōng rě yī shēn shān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 | 羊肉没吃上,反倒沾了一身羊膻气。比喻干了某事没捞到好处,反坏了名声惹来了麻烦。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弄得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那是要坏名气的。” |
chǒu xí fù miǎn bù dé jiàn gōng gū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 | 公姑:公婆。比喻害怕见人而不得不见人。 | 清·张岱《与祁世培》:“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缅焉呈面,公姑具眼,是妍是丑,其必有以区别之也。” |
wù yǐ è xiǎo ér wéi zhī,wù yǐ shàn xiǎo ér bù wéi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勿:不要;为:做。不要以为是微小的坏事就可以做,不要以为是不大的好事就不去做。 | 《诸葛亮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bó rán bù yuè勃然不悦 | 勃然:突然;悦:喜悦,高兴。形容突然变脸不高兴。 |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下》:“慎子勃然不悦曰:‘必则滑厘所不识也。’” |
bù dǒng zhuāng dǒng不懂装懂 | 自己不懂却装作很精通的样子。 | 王朔《我是你爸爸》:“我妈也比他强呵,起码不像她不懂装懂。我最恨不懂装懂像她那样的老师。” |
tà pò tiě xié wú mì chù,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 fu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 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满将大门闭了,两个促膝细谈。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
píng shēng mò zuò kuī xīn shì,bàn yè qiāo mén bù chī jīng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 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
míng shí bù fù名实不副 | 名:名称;副:相称,相符合。名声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 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上》:“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内为职,而无印信,名实不副。” |
nǎo guā bù líng脑瓜不灵 | 指人不聪明,思想转不过弯来。 | |
ěr bù lí sāi耳不离腮 | 两种关系十分接近、亲密。 | 李文元《婚事》:“别人说他俩是耳不离腮,影不离形,好的活像一个人。” |
bù yǐ guī jǔ,bù néng chéng fāng yuán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 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 《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
gèn gǔ bù miè亘古不灭 | 亘:横贯;亘古:从古至今;灭:绝灭。从古到今,永不绝灭。形容永久的生命力。 | |
yī dài bù rú yī dài一代不如一代 | 代:父子相继为一代。一代比一代差。 | 宋 王君玉《国老谈苑》卷二:“陶谷以翰林学士奉使吴越,忠懿王宴之。因食蝤蛑询其名类,忠懿命自蝤蛑至蟛蜞,凡罗列十余种以进。谷视之,笑谓忠懿曰:‘此谓一代不如一代也。’” |
mō bù zháo tóu nǎo摸不着头脑 | 指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1回:“袭人一时摸不着头脑,也只管站在旁边呆呆的看着他。” |
lè bù sī shǔ乐不思蜀 | 蜀:指三国时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 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bù gān bù gà不尴不尬 | “不”是衬字;无实际意义;尴尬:不自然。形容事情或举动不正常、不三不四。也形容处境窘迫;办事被动;左右为难。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0回:“(薛蝌)及见了宝蟾这种鬼鬼祟祟不尴不尬的光景,也觉了几分。” |
jūn zǐ bù qì君子不器 | 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不器:不像某一种器皿。君子博学多才,可胜任各种工作。 | 春秋·鲁·孔丘《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
fān liǎn bù rèn rén翻脸不认人 | 比喻不从长远考虑,稍有矛盾,立刻翻脸。 | 老舍《骆驼祥子》:“过河拆桥,老头子翻脸不认人,他们替祥子不平。” |
qióng bù yǔ fù dòu,fù bù yǔ guān dòu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 | 穷:穷人;富:富人;斗:争夺,斗争;官:官吏。穷人斗争不过富人,富人斗不过官府。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五回:“自古道:‘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况在途路之中,众人只得隐忍,自行收拾。” |
bù jiā sī suǒ不加思索 | 思索:思考探求。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办事敏捷迅速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5回:“包公将轿内随行纸墨笔砚,叫包兴递与妇人另写一张,只见不加思索,援笔立就,呈上。” |
zuò shì bù jiù坐视不救 | 旁观别人的危难而不加救助。 | 宋 洪迈《夷坚志补 褚大震死》:“凶愎不孝,乡里恶之。母尝堕水中,坐视不救,有他人援之,后加詬骂而殴之。” |
zài suǒ bù xī在所不惜 | 惜:吝惜。决不吝惜。 | 清 金念劬《避兵十日记》:“果能摆城固守,区区民房原在所不惜。” |
wēi wǔ bù qū威武不屈 | 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威武:权势;武力。 |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bǎi bài bù zhé百败不折 | 折:屈服。即使失败100次也绝不屈服。形容意志坚强。 | 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百败而不折者,诚有以合于天人之心也。” |
zhī lún bù fǎn只轮不返 | 只:一个。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军覆没。 | 《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 |
yī kǒu bù néng zhuó liǎng chí一口不能著两匙 | 匙:汤匙。一张嘴同时要吃两把汤匙里的食物。比喻贪多。 | 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口不两匙休足榖,身能几屐莫言钱。”自注:吴谚云:“一口不能著两匙。” |
chāo rán bù qún超然不群 | 超脱于世俗之外。不与众人合群。《清史稿·吴文溥传》:“[吴文溥]其为人有韬略,超然不群,能作苏门长啸。” | 《清史稿·吴文溥传》:“[吴文溥]其为人有韬略,超然不群,能作苏门长啸。” |
nìng sǐ bù qū宁死不屈 | 宁:宁可;宁肯;屈:屈服。宁愿一死;决不屈服。 | 明 赵弼《效颦集 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
bù shì yuān jiā bù jù tóu不是冤家不聚头 | 聚头:碰头。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 | 《京本通俗小说 西山一窟鬼》:“这个不是冤家不聚会。好教官人得知,却有一头好亲在这里。” |
yì bù yā shēn艺不压身 | 比喻人学会的技艺越多越好。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44回:“这孙海仙说了些江湖本领,不耕而食,不织而衣,遨游海内,艺不压身。” |
lì chǎng bù wěn立场不稳 | 对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不能持之以恒。 | 古华《芙蓉镇》第三章:“他们是立场不稳,爱憎不明,敌我不分。” |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 bù pà méi chái shāo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 比喻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 | |
zhōng lì bù yǐ中立不倚 | 倚:偏。保持中立,不偏不倚。 | 《礼记·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
yī shān bù cáng èr hǔ一山不藏二虎 | 比喻两人不能相容。 | 欧阳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 |
fèn bù gù mìng奋不顾命 | 犹奋不顾身。 | 南朝·梁·任昉《奏弹曹景宗》:“故司州刺史蔡道恭率励义勇,奋不顾命。” |
wàn fū bù dāng万夫不当 | 夫:人。当:抵挡。上万个人也抵挡不住。形容人非常勇猛。亦作“万夫莫当”。 |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吕布有万夫不当之勇。” |
yuǎn shuǐ jiě bù liǎo jìn kě远水解不了近渴 | 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 清 曹雪芹《红楼梦》:“这也容易,只是\'远水解不得近渴\'。” |
liú zhōng bù fā留中不发 | 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答。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5回:“武后临朝,心中郁闷,曾三上封章,劝其谨守妇道,迎主还朝,武后俱留中不发。” |
bù xī dài jià不惜代价 | 为得到某种东西或实现某个目标而不吝惜付出钱物、精力等。 | 林斤澜《山深海阔》:“如若过于勉强,甚至到了不惜代价的地步,我一定是劝他淡薄些。” |
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 《论语 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bù zhī gān kǔ不知甘苦 | 甘苦:甜和苦,多偏指苦。分不清是甜还是苦。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对前人的艰辛没有体会。 | 春秋 鲁 墨翟《墨子 非攻上》:“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 |
lǐ bù wàng luàn理不忘乱 | 国家得以平安治理的时候,不能忘记混乱的日子。 | 宋·王禹偁《进端拱箴表》:“然而安不忘危,理不忘乱,糜不有初,鲜克有终,古圣贤之深旨也。” |
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jiào kǔ bù dié叫苦不迭 | 不迭:不停止。形容连声叫苦。 | 《大宋宣和遗事 亨集》:“徽宗叫苦不迭,向外榻上忽然惊觉来,吓得浑身冷汗。” |
bù láo ér chéng不劳而成 | 不须劳苦就能有成就。 | 《韩非子 外储说右下》:“因事之理则不劳而成,故兹郑之踞辕而歌以上高梁也。” |
shú shì bù dǔ熟视不睹 | 熟视:细看;睹:看见。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 | 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
wú yuǎn bù jiè无远不届 | 不管多远之处,没有不到的。同“无远弗届”。 | 《南史·陈纪·武帝》:“用能百揆时序,四门允穆,无恩不服,无远不届。” |
yì yì bù huān悒悒不欢 | 悒悒:忧愁不安的样子。心里郁闷,感到不快。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生恚怒,悒悒不欢。母虑其复病,急为议姻,略为商榷,辄摇首不愿。” |
miáo ér bù xiù苗而不秀 |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开花结果。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
hǎo è bù qiān好恶不愆 | 愆:差爽,失误。好坏、善恶分明,没有差错。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好恶不愆,民知所适。” |
jiǔ niú lā bù zhuàn九牛拉不转 | 形容态度十分坚决。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旁人只说是慢慢的劝着就劝转来了,那知他早打了个九牛拉不转的主意,一言抄百总,任是谁说,算是去定了。” |
lìng bù xū xíng令不虚行 | 指制定的法令必须切实执行。 | 《管子·重令》:“国不虚重,兵不虚胜,民不虚用,令不虎行。” |
zhàn bù xuán zhǒng战不旋踵 | 旋:转。踵:脚后跟。打仗时不向后转。形容勇猛向前。 |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
bù kě gào rén不可告人 | 不能告诉别人。多指见不得人的不光明、不正当的用心或行径。 | 清 陈梦雷《闲止书堂集钞》:“其于不可告人之隐,犹未忍宣之于众也。” |
bù biàn lóng shé不辨龙蛇 | 辨:辨别,明察。是龙是蛇不加分辨。形容不分优劣,不识好坏。 | 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二折:“如今那宪台疏乱滚滚当路豺狼,选法弊絮叨叨请俸日月,禹门深眼睁睁不辨龙蛇。” |
bù shí hǎo dǎi不识好歹 | 歹:坏。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6回:“你这泼猴,不识好歹!” |
bīng tàn bù tóng lú冰炭不同炉 | 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 | 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休把我衣服扯住,情知咱冰炭不同炉。” |
yán bù jìn yì言不尽意 | 言:说的话;尽:完全。指说的话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多用于信的末尾。 | 《周易 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jú jí bù ān跼蹐不安 | 形容恐惧不安。 | 《京本通俗小说 冯玉梅团圆》:“徐信闻言,甚跼蹐不安,将自己虞城失妻,到睢阳村店遇见此妇始末,细细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