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耳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耳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guàn ěr shān qī盥耳山栖盥耳:洗耳朵。比喻隐居不仕。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传》:“故土或掩目而渊潜,或盥耳而山栖。”
jié léi bù jí yǎn ěr捷雷不及掩耳犹迅雷不及掩耳。比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备。《晋书·苻坚载记上》:“此捷济上机,所谓捷雷不及掩耳。”
ěr míng mù xuàn耳鸣目眩眩:眩晕。两耳作响,两眼眩晕。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8回:“忽觉耳鸣目眩,支持不住。”
zhōng yán nì ěr忠言逆耳诚恳的劝告听起来不舒服。逆:不顺。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ěr xí mù rǎn耳习目染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老舍《四世同堂》:“老人自幼生长在北平,耳习目染的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
ěr xūn mù rǎn耳熏目染指见闻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觉受影响。
ěr rú mù rǎn耳濡目染濡:音如;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唐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hé shēng ěr禾生耳耳:耳状物。禾头长出牙蘖,庄稼就报废。灾年的象征南唐·李建勋《闲出书怀》:“溪田雨涨禾生耳,原野莺啼黍熟时。”
dào zhōng yǎn ěr盗钟掩耳盗:盗窃;钟:古代一种乐器。偷钟时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qīng ěr xì tīng倾耳细听侧耳留意而听。
yán yóu zài ěr言犹在耳话音还在耳边回响。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七年》:“今君虽终,言犹在耳。”
ěr rú mù jí耳濡目及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明 吴承恩《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凡此诸条,耳濡目及,默化阴孚,匪言可悉。”
wēi yán nì ěr危言逆耳正直的规劝听起来不顺耳。明·李东阳《太白行》:“龙攀凤附不自由,何乃弃君来事仇。危言逆耳谁为谋?”
yǎn xíng ěr rè眼饧耳热两眼半睁半闭,朦胧而视,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至晚饭后,宝玉因吃了两杯酒,眼饧耳热之际,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好没兴趣。”
liǎng ěr sāi dòu两耳塞豆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liǎng dòu sāi ěr两豆塞耳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yóu xīn hài ěr游心骇耳发人遐想,动人听闻。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论》:“可以览观扬意,以示后世好事者读之,以游心骇耳,以附益上方太史公之三章。”
zhǔ yuán yǒu ěr属垣有耳有人靠着墙偷听。《诗经·小雅·小宛》:“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sāo tóu zhuā ěr搔头抓耳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态。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2回:“两个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qiáng yǒu fèng,bì yǒu ěr墙有缝,壁有耳墙外有人偷听。指墙外有人偷听,秘密容易泄漏。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6回:“你骂他不打紧,墙有缝,壁有耳,恰似你醉了一般。”
yǎn tiào ěr rè眼跳耳热眼皮跳动,耳朵发热。指内心感到不安。《武王伐纣平话》中卷:“三日前甲申日,见此景祥,姬昌眼跳耳热,心神不安。”
shì mù qīng ěr拭目倾耳拭目:擦了眼睛看;倾耳:侧过耳朵听。形容仔细看听。东汉·班固《汉书·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
ěr mù yī xīn耳目一新听到、看到的跟以前不同;感到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北齐 魏收《魏书 河南王传》:“齐人爱咏,咸日耳目更新。”
zhē rén ěr mù遮人耳目玩弄手法,掩盖真相。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又何尝有什么丑处!可见装点造作总难遮人耳目。”
miàn mìng ěr tí面命耳提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宋 刘克庄《拟撰科诏回奏》:“词意有未稳处,仰荷明主亲酒奎画,不啻面命耳提。”
ěr mù xīn fù耳目心腹耳目:指侦探消息的人。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如善其便捷,任以耳目心腹,未有不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者。”
chū kǒu rù ěr出口入耳指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年》:“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
yǐ ěr dài mù以耳代目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臧克家《以耳代目之类》:“这种以耳代目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但这种情况却并不是罕见的。”
mù dǔ ěr wén目睹耳闻睹:看见;闻:听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资治通鉴 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dāng ěr páng fēng当耳旁风见“当耳边风”。当做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对所听的话不放在心上。语出汉 赵晔《吴越春秋 吴王寿梦传》:“富贵之於我,如秋风之过耳。”
jīng ěr hài mù惊耳骇目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gé qiáng xū yǒu ěr,chuāng wài qǐ wú rén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须:应当。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元·孟德耀《举案齐眉》第二折:“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这小贱人无理,瞒着老夫,引着梅香去书房中看梁鸿去了。”
ěr wén bù rú miàn jiàn耳闻不如面见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汉朝刘向《说苑 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fǔ shǒu jí ěr俯首戢耳见“俯首帖耳”。孙中山《大总统告陆海军士文》:“我军人俯首戢耳以听其鞭策者,亦既二百六十有馀年。”
yōng ěr róu sāi撧耳揉腮见“撧耳挠腮”。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三折:“我撧耳揉腮,有口难开。”
dòng xīn hài ěr洞心骇耳形容使人震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金鼓迭起,铿锵铛鼞,洞心骇耳。”
jiǔ hān ěr shú酒酣耳熟酒酣:饮酒尽兴而痛快。耳热:指面红过耳,非常兴奋。形容酒兴很浓,喝得痛快。
pá ěr sāo sāi爬耳搔腮急切无奈貌。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我是和不是东西之流开开玩笑,要使他爬耳搔腮,热刺刺的觉得他的世界有些灰色。”
fú shǒu tiē ěr伏首贴耳畏缩恐惧的样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
dù ěr è wén杜耳恶闻塞住耳朵不愿听。《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怀忠抱直之人,虚心谒见;便佞诡随之说,杜耳恶闻。”
fù ěr dī yán附耳低言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遂附耳低言道:‘这桩事,除非先如此如此,种下根基,等待他落入我套中,再与你商量后事。’”
yǎn ěr dùn zú撧耳顿足用手抓耳,以脚顿地。形容束手无策。宋·王铚《默记》上卷:“张立于屏风后见之,撧耳顿足。”
ěr wén shì xū,yǎn guān wéi shí耳闻是虚,眼观为实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九回:“‘耳闻是虚,眼观为实’,叔叔此时,且不要过于取笑侄女,请再去一访,……那时再来取笑侄女,却也未迟。”
yǎn huā ěr rè眼花耳热两眼昏眩,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唐 李白《侠客行》诗:“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ěr tí miàn mìng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严厉而又恳切的教导。《诗经 大雅 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qīng ěr shì mù倾耳拭目倾耳:侧着耳朵;拭目:擦眼睛。认真听,仔细看。表示急切想看到所期待的事物。宋·陆游《上殿札子》:“恭惟陛下龙飞御极之初,天下倾耳拭目之时,所当戒者,惟嗜好而已。”
chuāng wài yǒu ěr窗外有耳指秘密言谈可能泄密。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9回:“展爷连忙摆手说:‘四弟悄言,岂不闻窗外有耳?’”
zhē yǎn ěr mù遮掩耳目见“遮人眼目”。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听说事后执政府乘人不知,已将尸首掩埋了些,以图遮掩耳目。”
fǎ bù chuán liù ěr法不传六耳指极端秘密,不能让第三者知道。《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这话可法不传六耳。”
yǐ ěr wéi mù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指对传闻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为真。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抚,也都是些以耳为目、不分黑白的人。”
bā ěr sāo sāi扒耳搔腮形容焦急而又无可奈何。鲁迅《华盖集续编·不是信》:“还有一个小目的,是在对于以我去年的免官为‘痛快’者,给他一个不舒服,使他恨得扒耳搔腮,忍不住露出本相。”
ěr mù bì sāi耳目闭塞比喻少见寡闻,对于世事情况了解甚少。
fú shǒu tiē ěr伏首帖耳伏:俯伏;帖:帖伏,顺从。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躬屈膝非常驯服的样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何垠注:“伏首帖耳,狗畏人貌。”
gōng ěr wàng sī,guó ěr wàng jiā公耳忘私,国耳忘家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jiǔ hān ěr rè酒酣耳热酣:酒喝得痛快。酒喝得正痛快;耳朵发热。形容酒兴正浓。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guó ěr wàng jiā国耳忘家见“国而忘家”。汉·贾谊《陈政事疏》:“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ěr mù zhāo zhāng耳目昭彰昭彰:十分明显,人所共见。众人已听到和看到,十分明显。形容被众人了解得清清楚楚,无法藏匿。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七回:“却说刑部审问过,见耳目昭彰,料难隐瞒,十分为过学士不安,只得会同礼臣复奏一本。”
zài rén ěr mù在人耳目表示为人们所听到看到,都已熟知。明·张岱《奇字问·序》:”近取《左(传)》、《国(语)》、《史记》……诸书在人耳目前者,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释之。”
mù rú ěr rǎn目濡耳染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dào tīng ěr shí道听耳食对传闻之辞不加去取,盲目轻信。清·叶燮《原诗·外篇下》:“村学究道听耳食,窃一言以诧新奇,此等之论是也。”
ěr rú mù jī耳濡目击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明 李东阳《刘公神道碑铭》:“古者重世臣将家,盖其韬略技艺,耳濡目击,有不习而能者。”
jiāo tóu hù ěr交头互耳犹交头接耳。
ěr bìn sī mó耳鬓厮磨鬓:鬓发;脸颊两旁靠近耳朵的软发;厮:互相;磨:擦。头靠得很近;耳边的头发互相挨在一起。形容小儿女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情态。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咱们从小耳鬓厮磨,你不曾拿我当外人待,我也不敢怠慢了你。”
ěr hóng miàn chì耳红面赤耳朵和面部都红了。形容过于用力、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清·钱彩《说岳全传》第61回:“忽见禁子走来,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倪完吃了一惊,不觉耳红面赤。”
dōng fēng guò ěr东风过耳见“东风射马耳”。清·容闳《西学东渐记》:“学生在美国……绝无敬师之礼,对于新监督之训,若东风之过耳。”
ěr wén bù rú yǎn jiàn耳闻不如眼见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旧唐书 辛替否传》:“臣尝以为古之用度不时,爵赏不当,破家亡国者,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眼见。”
ěr rǎn mù rú耳染目濡染:沾染;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7回:“一来也是秉赋了浇漓的薄气,二来又离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习就了那轻薄的态度。”
xiǎng dāng rán ěr想当然耳耳:而已,罢了。凭主观推断,应该是这样。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ěr rè yǎn huā耳热眼花眼睛发花,耳朵发热。形容饮酒微有醉意,精神兴奋的感觉。南朝 梁 简文帝《筝赋》:“耳热眼花之娱,千金万年之寿。”
féi tóu dà ěr肥头大耳肥肥的头;硕大的耳。形容生活优裕;保养得好。旧时也指人长得福相。今多用于贬义。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看上去有七八岁光景,倒生的肥头大耳。”
ěr hòu fēng shēng耳后风生形容驰驱迅速《梁书 曹景宗传》:“觉耳后风生,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
jiāo tóu jiē ěr交头接耳交头:头挨着头;接耳:嘴挨着耳朵。头挨着头;嘴对着耳朵。指凑在一起低声说话。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大小三军,听吾将令,甲马不许驰骤,金鼓不许乱鸣,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笑语喧哗。”
ěr wén zé sòng耳闻则诵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晋书·苻融载记》:“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shuāng dòu sāi ěr双豆塞耳塞:堵。两粒豆子堵塞双耳。指听不到声音。比喻不听忠告。《阴符经·注》:“双豆塞耳,不闻雷霆;一椒惊舌,不能立言。”
liǎn hóng ěr rè脸红耳热见“脸红耳赤”。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1回:“听得老太太说完了,越觉得脸红耳热,连忙跪下道:‘老太太息怒。这都是媳妇一时偏执,惹出老太太气来。’”
huō rén ěr mù豁人耳目开扩眼界,使耳目清新。王国维《人间词话》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zài rén kǒu ěr在人口耳指被人们所称道、传颂清·汪琬《答王进士书》:“相距几千百年,犹昭灼在人口耳。”
xuàn mù zhèn ěr眩目震耳眩:眼花,迷乱;眩目:耀眼。形容色彩繁多使人眼花,声音巨大震耳欲聋。巴金《旅途随笔·游了佛国》:“有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到了那个地方就会‘眩目震耳,悖魄堕魂。’”
gé qiáng yǒu ěr隔墙有耳隔着一道墙,也有人偷听。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别人也可能知道。也用于劝人说话小心,免得泄露。管仲《管子 君臣下》:“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
yǎo ěr duǒ咬耳朵指耳语。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1回:“又同管家大爷咬耳朵,说他自己不敢冒昧。”
zhèn ěr yù lóng震耳欲聋耳朵都要振聋了。形容很大;特别响。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gé shě xū yǒu ěr,chuāng wài qǐ wú rén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须:应当。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0回:“正是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公子听得仔细,即心中转道:‘奇怪,难道他主仆多是女人?’”
kǒu ěr zhī xué口耳之学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荀况《荀子 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miàn hóng ěr chì面红耳赤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羞愧、窘迫、激动或发怒而脸色涨红的样子。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9卷:“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
ěr tīng shì xū,yǎn jiàn wéi shí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星火燎原 跨上新的高度》:“那时我还缺乏理解,但是也晓得大部分同志习惯于‘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ěr wén mù dǔ耳闻目睹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见亲眼看到。鲁迅《呐喊 一件小事》:“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ěr shí zhī tán耳食之谈耳食:以耳吃食,指不加审察,轻信传闻。指听来的没有根据的话。清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六:“此耳食之谈,引经断狱,当不如是。”
chōng ěr bù wén充耳不闻充:塞住;闻:听。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或劝告。清 李渔《奈何天 闹封》:“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
zhí niú ěr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
mù rǎn ěr rú目染耳濡见“目擩耳染”。《太平天国·钦定士阶条例》:“至于诵习书史,博览篇章,目染耳濡,课学即求心之道。”
ěr shì mù shí耳视目食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颠倒错乱。宋 司马光《迂书 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dōng fēng chuī mǎ ěr东风吹马耳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mù shí ěr shì目食耳视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fǔ shǒu tiē ěr俯首帖耳象狗见了主人那样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guì ěr jiàn mù贵耳贱目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汉 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ěr wén mù rǎn耳闻目染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丛维熙《北国草》第一章:“由于他小时候在巴黎耳闻目染的结果,爱情比同龄的年轻人要早醒得多。”
miàn hóng ěr rè面红耳热见“面红耳赤”。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可怜裴兰孙是个娇滴滴的闺中处子,见了一个陌生人,也要面红耳热的。”
huáng ěr jì shū黄耳寄书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指传递家信。《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黄耳,甚爱之。……其后因以为常。”
ěr ruǎn xīn huó耳软心活比喻自己没有一点主见,就是相信别人的话。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那司棋也曾求了迎春,实指望能救,只是迎春语言迟慢,耳软心活,是不能做主的。”
xǐ ěr gōng tīng洗耳恭听洗耳:擦洗耳朵;比喻很重视听对方说话;恭:恭敬地。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请大王试说一遍,容小官洗耳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