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wén shān huì hǎi文山会海 | 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 | 《人民日报》1988年11月26日:“机关干部解脱了文山会海之后,获得更多时间和精力,该是一件幸事。” |
hé hé hǎi gān河涸海干 | 河流干涸,大海枯竭。比喻穷尽、彻底,不留余地。 | 《三峡五义》第五五回:“谁知那姓展的不知好歹,他说菜是剩下的,酒是浑的,坛子也摔了,盘子碗也砸了,还骂了个河涸海干。” |
dà dǎn hǎi kǒu大胆海口 | 胆:胆量;海口:说大话。大着胆子夸海口。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9回:“况孤在此城,今已五代,不是大胆海口,孤也颇有个贤名在外。” |
jiāng hǎi bù nì xiǎo liú江海不逆小流 | 江海的浩瀚,是能容纳细流的缘故。比喻人气度大才能担当大事。 | 汉·刘向《说苑·尊贤》:“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 |
bǎi chuān guī hǎi百川归海 | 百川:泛指大小江河。所有江河最终都流入大海。比喻众望所归或大势所趋。也比喻许多事物由分散而汇集到一处。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氾论训》:“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
hǎi shuǐ qún fēi海水群飞 | 比喻国家不安宁。 | 汉·扬雄《太玄经·剧》:“海水群飞,终不可语也。” |
rén bù kě mào xiàng,hǎi shuǐ bù kě dǒu liáng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相:估量,评价。指不能以貌取人就像海水不能用斗来量一样。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别是一番面目,想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shān zhēn hǎi xū山珍海胥 | 山珍:山野出产的珍贵食品。山野和海中出产的各种珍异食品。泛指丰盛的菜肴。 | 明·吴承恩《湲堂永日图序》:“山珍海胥,鼎食宫居者,大夫之养也。” |
lǔ lián dǎo hǎi鲁连蹈海 | 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不满秦王称帝的计划,曾说,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死。后以“鲁连蹈海”表示宁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情操。 | 明·许时泉《武陵春》:“弃礼义而尚有功,鲁连蹈海;堕名城以杀豪杰,李耳出关。” |
yā shān tàn hǎi压山探海 | 形容人数众多。 | |
jīn zhī bò hǎi金鳷擘海 | 喻诗文雄健有力,精深透彻。 | |
kuà shān yā hǎi跨山压海 | 跨过高山,接近大海。喻势力扩展。 | 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下卷:“党与既成,则连衡同恶,跨山压海。” |
hǎi hán dì fù海涵地负 | 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负载。比喻才能特异。 | 宋·陈亮《笏记》:“皇帝陛下,日照天临,海涵地负。”清·王韬《重刻〈曾文正公文集〉叙》:“公具海涵地负之才,出其余力为词章,已足以弁冕群贤,推倒一世。” |
màn tiān guò hǎi漫天过海 | 形容没有边际。 | 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夸张,而夸张有时是漫天过海,无止无休的。” |
hǎi dǐ lāo zhēn海底捞针 | 在大海里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一面点起民壮,分头追捕,多应是海底捞针,那寻一个。” |
dōng hǎi jīng bō东海鲸波 | 东海上的汹涌波涛。比喻来自东方的侵略。 | 高珪《岳坟感赋》诗:“东海鲸波谁可靖,只今惜少岳家军。” |
bì hǎi qīng tiān碧海青天 | 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 唐 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hé lián hǎi yàn河溓海晏 | 见“河溓海夷”。 | 唐·陈集源《龙龛道场铭序》:“地平天成,河溓海晏。” |
náng kuò sì hǎi囊括四海 | 囊括:比喻统统包罗在内。指统一全国。 | 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duī shān jī hǎi堆山积海 | 形容东西极多。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别讲银子成了粪土,凭是世上有的,没有不是堆山积海的。” |
qíng shēn rú hǎi情深如海 | 形容感情深厚,像大海一样不可量。 | 明·高濂《玉簪记·词媾》:“堪爱堪爱真堪爱,鸾凤情深如海,携手上阳台,了却相思债。” |
shān bēng hǎi xiào山崩海啸 | 山岳崩塌,海水奔腾咆哮。 | 宋·周密《癸辛宋识前集·炮祸》:“诸炮并发,大声如山崩海啸,倾城骇恐,以为急兵至矣。” |
hú chī hǎi hē湖吃海喝 | 放肆地大吃大喝 | |
hé qīng hǎi yàn河清海宴 | 见“河清海晏”。 | 明·张居正《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垂衣而治,际河清海宴之期;乘钺有虔,鼓雷厉风飞烈。” |
fú rú hǎi yuān福如海渊 | 渊:深。福气像海那样浩瀚无边。 | 明·沈受先《三元记·合欢》:“愿冯君福如海渊,愿冯君寿比南山。” |
lù hǎi pān jiāng陆海潘江 | 比喻文才很大。 | 南朝 梁 钟嵘《诗品》上卷:“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
jiāng fān hǎi fèi江翻海沸 | 形容水势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声势壮大。 | 明·无名氏《哪吒三变》第三折:“瞅一眼江翻海沸,喝一声地惨天昏。” |
rì yuè jīng tiān,hé hǎi dài dì日月经天,河海带地 | 日月天天经过天空,江河天天流经大地。比喻光明正大、历久不衰。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
hǎi bù bō yì海不波溢 | 海上风平浪静,没有波浪。比喻平安无事。 |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五卷:“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于兹矣。” |
wén jiāng xué hǎi文江学海 | 比喻文章和学问似长江、大海般深广博大。 | 唐·郑愔《柏梁体联句》:“文江学海恩济航。” |
chóu shān mèn hǎi愁山闷海 | 忧愁如山,苦闷似海。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 | 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俺又不曾弄月嘲风,怎揽这场愁山闷海。 |
pān lù jiāng hǎi潘陆江海 | 陆:晋代诗人陆机;潘:晋代诗人潘岳。比喻有文才的人。 | 唐·陈子良《辨正论序》:“郁郁闲缛锦之文,飘飘竦陵之气,班贾金玉,未可同年,潘陆江海,宁堪方驾。” |
shān zōu hǎi shì山陬海筮 | 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 | 清 王晫《今世说 德行》:“宦辙所至,山陬海筮,有以读书能为文者,必枉车骑过之。” |
jiāng fān hǎi jiǎo江翻海搅 | 犹江翻海沸。 | 明·吴承恩《二郎搜山图歌》:“江翻海搅走六丁,纷纷水怪无留踪。” |
cāng hǎi sāng tián沧海桑田 | 沧海:大海;桑田:种桑树的地;泛指农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作“桑田沧海”;又简称“沧桑”。 | 晋 葛洪《神仙传 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
hóu mén rú hǎi侯门如海 | 侯门:旧指显贵人家;海:形容深。侯门象大海那样深邃。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地位悬殊而疏远隔绝。 | 唐 崔郊《赠女婢》诗:“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
mán tiān guò hǎi瞒天过海 | 瞒住上天;偷渡大海。形容采取谎言和伪装蒙蔽别人以达到目的的欺骗行为。 | 明 阮大铖《燕子笺 购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瞒天过海无人问,今年大比期又临。” |
sì hǎi dǐng fèi四海鼎沸 | 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 《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晋书·祖逖传》:“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
wèng tiān lǐ hǎi瓮天蠡海 | 自瓮窥天,以瓢测海。喻识见短浅。 |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引》:“稍为是正,瓮天蠡海,亡当大方。” |
kuān hóng hǎi liàng宽洪海量 | 同“宽宏大量”。 | 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一折:“主人家宽洪海量醉何妨,直吃的卷帘邀皓月,再谁想开宴出红妆。” |
máng máng kǔ hǎi芒芒苦海 | 佛教语,辽阔深远的样子。比喻苦难无穷无尽。 |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6卷:“嗟见南山尘,积年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澜。” |
jiāng hǎi shì江海士 | 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隐士。 | 唐·韩愈《孟生诗》:“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 |
jiāng hǎi zhī xué江海之学 | 学:学识,学问。如江海般浩瀚无边的学识。比喻学识渊博。 | 明·无名氏《女真观》第二折:“先生江海之学,小道是井底之蛙,焉敢班门弄斧。” |
pān jiāng lù hǎi潘江陆海 | 南朝梁锺嵘《诗品》卷上:“陆(陆机)才如海,潘(潘岳)才如江。”后遂以“潘江陆海”形容人诗文方面的才华横溢。 | 南朝·梁·锺嵘《诗品》卷上:“陆(陆机)才如海,潘(潘岳)才如江。” |
jià hǎi qíng tiān架海擎天 | 架海:横跨大海;擎天:支撑上天。形容本领大,能力非凡。 | 元·无名氏《衣锦还乡》第一折:“他是个架海擎天的玉柱,看承做提牌执戟小人哉。” |
yuān chén hǎi dǐ冤沉海底 | 形容所受的冤屈很难得到昭雪。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我指望忍辱偷生,还图个报仇雪耻,不道这贼原放我不过。我死也罢了,但是冤沉海底,安能瞑目!” |
bā xiān guò hǎi,gè xiǎn shén tōng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81回:“正是八仙过海,独自显神通。” |
hǎi fèi jiāng fān海沸江翻 | 大海沸腾,江河翻滚。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 | 明 无名氏《那吒三变》第四折:“怒时节海沸江翻,恼时节天昏地惨。” |
hǎi huái xiá xiǎng海怀霞想 | 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本托意仙游。后以“海怀霞想”谓远游隐居之思。 | 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 |
hǎi wài fú yú海外扶余 | 指遥远的外国。 | 清·张岱《与王白岳》:“海外扶余,隐然复有世界。” |
jiāng nán hǎi běi江南海北 | 大江之南,大海之北。形容地域广阔,。 | 三国·魏·曹叡《赦辽东吏民公文》:“书传所载也,江南海北有万里之限,辽东君臣,无怵惕之患。” |
qíng tiān lèi hǎi情天泪海 | 形容一味沉溺于感伤的爱情世界。 | 金松岑《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取无数高领窄袖花冠长裙之新人物,相与歌泣,于情天泪海之世界。” |
shòu shān fú hǎi寿山福海 | 寿象山那样久,福象海那样大。旧时用于祝人长寿多福。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2回:“屏门上,挂一轴‘寿山福海’的横披画。” |
yì hǎi ēn shān义海恩山 | 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义深厚。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 |
qíng tiān niè hǎi情天孽海 | 孽:罪恶。天大的情欲,罪孽的深渊。旧指男女深深地陷入情海。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贵族之女,俱属从情天孽海而来。” |
shān nán hǎi běi山南海北 | 指遥远不能确指的地方或指四面八方。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
dǎo shān qīng hǎi倒山倾海 | 形容声势很大,力量无比。 | 《后汉书·董卓传》:“及残寇乘之,倒山倾海,昆冈之火,自兹而焚,《版荡》之篇,于焉而极。” |
pái shān dǎo hǎi排山倒海 | 排:排开;倒:翻倒。推开山岳;翻倒大海。形容来势猛;声势浩大;力量强大;压倒一切。原作“回山倒海”。 | 宋 杨万里《病起喜雨闻莺》诗:“病势初来敌颇强,排山倒海也难当。” |
dǎo hǎi yí shān倒海移山 | 倒:颠倒,翻转。翻转大海,移动山岳。指气势或力量洪大。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82回:“飞北上……都是倒海移山雄猛客。” |
hóu mén sì hǎi侯门似海 | 王公贵族的门庭像大海那样深遂。旧时豪门贵族、官府的门禁森严,一般人不能轻易进入。也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地位悬殊而疏远。 | 唐·崔郊《赠去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中;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
xuě hǎi bīng shān雪海冰山 | 形容冰雪漫天盖地,天气极其寒冷。 | |
hǎi shì shān méng海誓山盟 | 指着山、海发誓;订立盟约。表示要象高山大海一样永恒不变。多指男女相爱相许时的誓约。誓:誓言;盟:盟约。也作“山盟海誓”。 | 宋 辛弃疾《南乡子 赠妓》词:“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 |
sì hǎi chéng fēng四海承风 |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 《孔子家语 好生》:“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化若四时而变物也。是以四海承风。” |
jiǔ zhōu sì hǎi九洲四海 | 九洲:指中国;四海:古人认为,中国九州之久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此指中国以外的地方。指中国及四周以外的地方。 | 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洲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
piāo yáng háng hǎi飘洋航海 | 同“飘洋过海”。 | |
shí lè hǎi kū石泐海枯 | 直到石头碎裂,海水干涸。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 清·倪会鼎《与人书》:“倘邀数行,与贵通家商此数种,传之通邑大都,此为寿我先人,虽石泐海枯,义存无斁。” |
sì hǎi piāo líng四海飘零 | 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 |
hǎi méng shān zhòu海盟山咒 | 犹言海誓山盟。 | 明·梁辰鱼《醉太平·暮愁闺怨》套曲:“海盟山咒,都随一江逝水东流。” |
hǎi yuē shān méng海约山盟 | 见“海誓山盟”。 | 宋·欧阳修《解仙佩》:“问海约山盟何时,镇教人,目断魂飞。” |
hǎi běi tiān nán海北天南 | 形容万里之遥,相距极远。亦形容地区各异。 | 唐·刘禹锡《送别四十六首·洛中逢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海北天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 |
hǎi bù yáng bō海不扬波 | 比喻太平无事。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 |
jiāng fān hǎi rǎo江翻海扰 | 犹江翻海沸。 | 清·无名氏《陆沉病》楔子:“遍地腥膻,直弄得江翻海扰,鼠偷狗盗,大劫何日了?” |
huí shān zhuǎn hǎi回山转海 | 转动山海。比喻力量巨大。 | 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
hào ruò yān hǎi浩若烟海 | 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 | 宋·晁补之《北渚亭赋》:“其下陂湖汗漫,葭芦无畔,菱荷荇藻,蘅荃杜茝,众物居之,浩若烟海。” |
cái dà rú hǎi才大如海 | 多用来称誉对方的才学渊博。 | |
shí qīng hǎi yàn时清海宴 | 时世清平,四方安定。 | 《敦煌曲子词·献忠心》:“时清海宴定风波,恩光六塞,瑞气遍山坡。” |
kǔ hǎi máng máng苦海茫茫 | 苦海:苦难深重如海;茫茫:辽阔深远的样子。无穷无尽的苦难。 |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十六:“嗟见南山尘,积年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澜。” |
hǎi fèi hé fān海沸河翻 |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江翻”。 | 清 洪昇《长生殿 合围》:“抵多少雷轰电转,可正是海沸河翻。” |
sì hǎi bō jìng四海波静 | 比喻天下太平。 | |
hé qīng hǎi yàn河清海晏 | 河:黄河;晏:平静。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 唐 顾况《八月五日歌》:“率土普天无不乐,河清海晏穷寥廓。” |
shān gāo hǎi shēn山高海深 | 比喻恩情深厚。 | |
shān hū hǎi xiào山呼海啸 | 山在呼叫,海在咆啸。形容气势盛大。也形容极为恶劣的自然境况。 | |
hǎi shuǐ nán liáng海水难量 | 海水是不可以去量的。比喻不可根据某人的现状就低估他的未来。 | 《淮南子 泰族训》:“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 |
zhū chén cāng hǎi珠沉沧海 | 珍珠沉在大海里。比喻人才被埋没。 | 明·吾邱瑞《运甓记·师阃宾贤》:“珠沉沧海,玉韫荆山,剑秽黄埃,奇韬远略运灵台,长狐封豕谁无赖。” |
qíng shēn sì hǎi情深似海 | 形容情爱像海一样深厚。亦作“情深如海”。 | 明·崔时佩《西厢记》:“春闷好难捱,毕竟情深似海。” |
dāo shān xuè hǎi刀山血海 | 比喻极其危险和艰难的地方。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7卷:“有等恶人,受罪如刀山血海,拔舌油锅……诸般罪孽。” |
dì fù hǎi hán地负海涵 | 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 语出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
méng shān shì hǎi盟山誓海 | 对着山海盟誓,指男女相爱坚贞不屈。 | 元 王实甫《四块玉》:“他若是背义忘恩寻罪责,我将这盟山誓海说的明白。” |
ēn shēn sì hǎi恩深似海 | 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海誓山盟,各无他志。真个恩深似海无底,义重如山义更高。” |
shēn zài jiāng hǎi,xīn chí wèi què身在江海,心驰魏阙 | 江海:指隐士居住的地方;驰:心神向往;魏阙:指朝廷。指虽不为官,仍关怀朝政。 | 唐·陈子昂《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余独坐一隅,孤愤五蠹,虽身在江海,而心驰魏阙 。” |
xié tài shān yǐ chāo běi hǎi挟泰山以超北海 | 挟:夹持;超:跨过。夹着泰山跨过北海。比喻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
yún chuí hǎi lì云垂海立 | 垂:低下。云低垂,海水陡立。比喻帝王的威德或文辞雄浑壮丽。 | 唐·杜甫《朝献太清宫赋》:“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凤凰威迟而不去,鲸鱼屈矫以相吸。” |
hǎi dài qīng shì海岱清士 | 海岱:东海与泰山之间的地方,引申为海内。海内的清廉之士。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人所应有,其不必有;人所应无,己不必无,真海岱清士。” |
dōng hǎi lāo zhēn东海捞针 | 从大海底下捞取一根针,形容非常难达到目的。 | 元 柯丹丘《荆钗记 误讣》:“儿,此生休想同衾枕,要相逢除非东海捞针。” |
dōng hǎi yáng chén东海扬尘 | 大海变陆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 晋 葛洪《神仙传 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
shī shān xuè hǎi尸山血海 | 形容杀人之多。 | 《三国志平话》中卷:“两壁相并,把长安变为尸山血海。” |
fān jiāng jiǎo hǎi翻江搅海 | 形容水势浩大。多喻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也形容吵闹得很凶或事情搞得乱七八糟。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三回:“龙能喷云暧雾,播土扬沙。有巴山捎岭的手段,有翻江搅海的神通。”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四回:“指挥说地谈天口,来诱翻江搅海人。” |
yí shān zào hǎi移山造海 | 移动山岳,造出大海。比喻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 朱德《和何香凝主任〈农村〉原韵》之二:“移山造海志掀天,千万人民涌向前。” |
hǎi fèi shān bēng海沸山崩 | 海水沸腾,山石崩塌。比喻变化巨大。亦作“海沸山摇”。 | 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二折:“我呵喝一喝骨碌碌的海沸山崩,瞅一瞅赤力力的天摧地塌。” |
mù kōng sì hǎi目空四海 | 四海:指全国各地。眼看四海之内皆空。比喻目中无人、狂妄或自负之甚。 | 宋·陈亮《题喻季直文编》:“何茂恭目空四海,独能降意于一世豪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