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年,笔者曾经为此书作过校点,由中华书局出版印行。
2.(《谈艺录补订》,中华书局1984年版)其实庭坚此处旧话重提,其意义并不止于经学,可扩大到各个有歧见争议的领域。
3.此书现今最为流行的本子是中华书局于一九七四年出版的由王仲荦先生手自点校的标点本,该书旁征博引,考订精密。
4.他是中华书局的创始人,也是著名的出版家、辞书编纂家。
5.唐兰:《西周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中华书局,1986年。
6.一为长沙府正街楚益图书局,一为长沙南阳街翰墨山房;代售处有上海、汉口、武昌、奉天、广东等地会文堂书局,以及当时各省的中华书局。
7.《四部备要》是中华书局辑印的另一部著名丛书,分5集,收书336种,大部分是古籍中极为重要的著作,所据多为清代学者整理过的本子,用仿宋铅字排印。
8.然中华书局于80年代出版此编时,唐先生年事已高,无力亲自校点,书局乃不得不另请其他学者代庖。
9.沈兼士,1933,《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
10.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的创办人陆费逵曾在上面发表《普通教育应该采用俗体字》的文章,因为当时把简化字称为“俗体字”。
11.此书193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中华书局又重印.
12.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春天,中华书局委托孔凡礼承担国家“八五计划”、“九年规划”中的重点项目:苏轼诗文集点校整理。
13.商务影印了《四部丛刊》,中华书局跟进《四部备要》,世界书局则出版《国学名著丛刊》。
14.对于理学,他并不关注其学理层面,而是强调“道学者必在身体力行,见诸实事,非徒托之空言”(《康熙起居注》第2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94页)。
15.二楼贵宾接待室设有明末清初红木长椅、八仙桌,左右靠墙处还摆放了中华书局民国版《四部丛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两部完整的巨作。
16.说,裴注引据书有150余种(原文说是50余种,误,见王树民王树民校证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7.学生们经常跑琉璃厂北新书局、中华书局,去买一份一份的活页文选,那就是先生指定要学而教科书里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