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造句


1.孔子、孟子、荀子先哲们对耻的知见很清澈,“行己有耻”,“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不知羞耻,乃不能成*”。

2.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性。

3.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 

4.而王阳明则以“性觉”论辨析人“心”的善与恶的来源,对荀子和程朱的理论皆有所辨正。

5.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 

6.现实依据就是荀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的混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礼乐的价值,由此也引起对与礼乐密切相关的文艺的重视。

7.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8.哎呦咱们的主角荀子姑娘也过来了吗,真是蓬荜生辉啊!咱给您见礼了。

9.孟子说人性本善,人是性善的发扬;另一个非常大的荀子流派,则说人性是恶的,因为性恶,才需要很多的教养和禁忌去限制。蒋勋 

10.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迳。

11.朴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荀子 

12.如苏轼说,荀子性格激烈,平时高谈异论,一时口舌之快,足为李斯之激。

13.与人善言,暖若锦帛;与人恶言,深于矛戢。荀子 

14.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 

15.竹简的天人之分影响到孟子,而与荀子有所不同.

1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1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8.从文献来看,比较集中地记载先秦官制有《尚书》的《周官》篇和《荀子》的《王制》篇,《周官》已经亡佚。

19.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子 

2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21.兰陵镇500学生拜荀子齐诵劝学篇。

22.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辨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谓至文。荀子 

23.知之为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以自诬,外不以自欺。荀子 

24.荀子的天人之分内涵较复杂,以往学术界的理解有简单化的嫌疑。

25.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荀子 

26.至于人才凋零说,也不尽然,齐宣王身边有淳于髡、田骈、荀子、孟子等,个个都是德才兼备的杰出人士,那么诋毁人家,没道理。

27.荀子之‘劝学篇’,邑十岁便能倒背如流!此话便是说,如要成为博学多识之人,在平时便要注意积累学识。

28.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荀子 

29.然而,历来有关荀子之研究多著眼于其心、性、天、礼等之探讨,而疏于抉发其名学之义蕴。

30.不过,在儒家内部却有很大分歧,即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针锋相对。

31.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 

32.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 

3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3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3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36.(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人性;荀子的“性恶论”。

37.从荀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到涂又光先生的“泡菜理论”,诸多教育家都对学术氛围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肯定。

38.荀子有言,"士大夫众则国贫",我们现在的官员体制,虽不能算"十羊九牧",但也相去不远。

39.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 

40.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荀子 

41.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子 

42.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 

43.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 

4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45.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荀子 

46.荀子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亦不出“明明德”之范围,而其泛论群居生活之重要,群居生活之不能不有规律,亦无非阐发“新民”二字之真谛而已。

47.我国古人也注意到这一现象,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后汉书》中有“久入鲍鱼之肆而不觉其臭”的说法。

48.如,《古文尚书》把荀子引《道经》的“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和《论语》的“允执其中”连起来,造成所谓“十六字心传”,意义却连接不起来。

49.首先从人性论出发,荀子的性恶论是最容易误解的命题.

50.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 

51.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 

52.古代的公孙尼子和荀子是大音乐理论家,王金海是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这就能解释王金海为什么能够画如此深奥的禅意意象画。

53.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 

54.荀子借舟水之喻使“民本”观念广为流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5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出自:《荀子·修身》培养个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个人的真诚。荀子 

56.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 

57.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荀子 

5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 

59.荀子有些被称为具有民本、民权思想的说法,其实并不具有这样的思想。

60.通过以上几个层次的分析,可以看出,荀子礼制的核心特征是等级差别,其礼治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和谐、*制与道德主义。

61.荀子的名实观主要是对孔子正名主义的继承,同时也受到名辩学派的影响。

62.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荀子 

63.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荀子 

64.讲毕,作次日讲义,讲荀子传经之功,遂归.

65.从天的涵义、明于天人之分、知天与不求知天、制天命而用之等方面对荀子这一重要思想作了辨析,希望能更为准确深入地把握其原意。

66.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 

67.《荀子·荣辱》中讲,“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

68.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荀子 

69.人只是一无所知的动物,没有教诲。荀子 

70.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荀子 

71.裕民街取自《荀子》“足国之道,节用裕民”等。

72.“富而好礼、富而无骄、富而有义”,荀子认为财富的方法应是“以义制利、以礼节用、善藏其余”。

73.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 

7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 

75.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76.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77.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 

78.荀子主张以德修身,正己兼人;以礼行政,尚贤推德;礼法相辅,正理平治,认为“礼义者,治之始也”、“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79.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80.伯乐不可欺马,君子不可以欺人。荀子 

81.荀子的思想是本文的重点,尤其是对“性恶论”以及由此衍生的“化性起伪”的方法论,都作出详尽的叙述与分析,这是荀学所倡导的“君子之道”确立的前提。

8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 

83.春秋战国时,称“百工”(《庄子·徐无鬼》),或“百技”(《荀子》),到宋代称三十六行、七十二行或一百二十行。

84.锲而舍之,朽木不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8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8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8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88.安泽,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东部,总面积1967平方公里,是古冀州之治所、中国先秦时期大思想家荀子的故里。

89.何谓“国贼”?《荀子·臣道》中写道,国贼者,“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

90.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荀子·臣道》中写道,“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

91.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出自:《荀子·不苟》圣人固然是无所不晓,但是不是真诚也不能感化万民。荀子 

92.老子在本体论层面展开对“蔽”的思考,这使其不同于荀子所说的“解蔽”,不能将其理解为认知层面的“蒙蔽”。

93.荀子主张富国必须强本节用,开源节流。

94.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荀子 

95.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荀子 

96.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 

9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以不舍。荀子 

9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99.功能技成,庖丁解牛久练而技进乎道;路在脚下,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

100.“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类,在所自处耳!”既然悟道,他便决意退学,跟荀子拜拜。


※ "荀子"造句80文学目录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