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tóng xīn lù lì同心戮力 | 指齐心合力。 | 晋 袁宏《后汉纪 灵帝纪》:“太后新摄政,政之巨细,多委陈蕃、窦武,同心戮力,以奖王室。” |
tóng míng xiāng zhào同明相照 | 谓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杰出人物得贤者揄扬而声名更显。 | 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
dào tóng zhì hé道同志合 | 犹言道合志同。 | 宋·司马光《又谢庞参政启》:“尝托僚寀,获友高明,道同志合,出处如一。” |
shǐ lì tóng xīn矢力同心 | 齐心合力。 | 《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合的清方档案》:“方今人心趋共和,决无第二问题,不独东南十数省矢力同心,即西北各省闻亦均表同意。” |
tóng yōu xiāng jiù同忧相救 | 谓忧患相同者互相救助。 | 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
yī kǒu tóng shēng一口同声 | 犹一口同音。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因天时尚早,复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竟是一口同声说好。” |
lǐ guō tóng zhōu李郭同舟 | 以之比喻知已相处。 | 《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
dí kài tóng chóu敌忾同仇 | 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 《诗经 秦风 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左丘明《左传 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
yì míng tóng shí异名同实 | 名称不同,实质一样。 | 《庄子·知北游》:“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
tóng xiū děng qī同休等戚 | 见“同休共戚”。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费诗传》:“同休等戚,祸福共之。” |
tóng xīn duàn jīn同心断金 | 《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以“同心断金”形容心齐力量大。 | 《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
tóng è xiāng xù同恶相恤 | 见“同恶相助”。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闵公元年》:“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 |
tóng lèi xiāng cóng同类相从 | 谓物之同类者互相依从。 | 战国·宋·庄周《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
yī guǐ tóng fēng一轨同风 |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 《晋书 苻坚载记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 |
tóng zhōu gòng mìng同舟共命 | 比喻命运相同,利害一致。 | 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二回:“占光又催着道:‘我们此刻,统共一十四个人,真正同舟共命,务求大家想个法子,脱了干系才好。’” |
yī xīn tóng guī一心同归 | 齐心趋向同一目的。 | 《淮南子 泰族训》:“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 |
tōng tóng yī qì通同一气 | 串通在一起。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回:“况且打死的贼是周瑞的干儿子,必是他们通同一气的。” |
tóng zhōu gòng jì同舟共济 | 同坐一条船过河;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舟:船;济:渡水。 | 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
tóng xīn dí kài同心敌忾 | 同怀强烈的愤恨以对付敌人。 | 清·魏源《圣武记》第八卷:“勉以同心敌忾,为长庚雪雠愤。” |
yù shí tóng chén玉石同沉 | 比喻善恶一齐受害。 | 南朝·梁元帝《驰檄告四方》:“孟诸焚燎,芝艾俱尽;宣房河决,玉石同沉。” |
wú yuè tóng zhōu吴越同舟 | 吴越:指吴国人和越国人。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 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
biāo tóng fá yì标同伐异 | 帮助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意见不同的人。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轻诋》:“真长标同伐异,侠之大者。常谓使君降阶为甚,乃复为之驱驰邪?” |
fēn chuáng tóng mèng分床同梦 | 比喻虽所做之事不同,但打算一样。 | 清·黄宗羲《宪副郑平子先生七十寿序》:“余见今之亡国大夫,大略三等:或龌龊治生,或丐贷诸侯,或法乳济洞。要皆胸中扰扰,不胜富贵利达之想,分床同梦。” |
yī mài tóng qì一脉同气 | 谓出于同源。指同胞兄弟姐妹的亲密关系。 | 《醒世姻缘传》引起:“兄弟本是合爹共娘生的,不过分了个先后,原是一脉同气的。” |
bái shǒu tóng guī白首同归 | 归:归向、归宿。一直到头发白了,志趣依然相投。形容友谊长久,始终不渝。后用“白首同归”,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时去世。 | 晋·潘岳《金谷集作诗》:“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
hé guāng tóng chén和光同尘 | 和;同:一起;混同;光:荣耀;尘:尘俗。指把光荣与尘浊同样看待。 | 先秦 李耳《老子》:“和其光,同其尘。” |
bù qī ér tóng不期而同 | 期:约定期限。指不约而同。 | 郭沫若《文艺论集 整理国故的评价》:“他的论调与吴稚晖的虽若不期而同,但是吴稚晖所注眼的是功利问题。” |
tóng lèi xiāng dù同类相妒 | 形容同类者不易相处。 | |
shàng xià tóng mén上下同门 | 上下:指上一辈与下一辈。姑婿与侄婿的互称。 | 唐·赵璘《因话录》卷三:“杨仆射於陵在考功时,与李师稷及第。至其子相国嗣复知举,门生集候仆射,而李公在坐,时人谓之杨家上下门生。”自注:“代有姑之婿与侄之婿,谓之上下同门。” |
tóng xīn yī yì同心一意 | 心志一致。 | 《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
wèi tóng jiáo là味同嚼蜡 | 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味儿。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嚼:咀嚼。 | 《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
chē gōng mǎ tóng车攻马同 | 攻:坚固精致;同:齐聚。战车坚固,战马整齐。形容军容极盛。 | 《诗经·小雅·车攻》:“我车既攻,我马既同。” |
bīng tàn bù tóng qì冰炭不同器 | 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器具里。比喻性质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不能相容。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显学》:“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
tóng zhōu ér jì同舟而济 | 济:渡水。大家同坐一条船过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 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
tóng rán yī cí同然一辞 | 犹异口同声。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 唐·韩愈《讳辩》:“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
tóng shí bìng jǔ同时并举 | 举:举行。在同一时间内进行。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0章:“吴进攻河南前,曾与阎锡山……等相约同时并举。” |
tóng chuāng gù yǒu同窗故友 | 同窗:同学。老同学,好朋友。 | 元·关汉卿《金线池》楔子:“我有个同窗故友,姓韩名辅臣。” |
xiū qī shì tóng休戚是同 | 休:欢乐,吉庆;戚:忧愁;是:语助词。彼此间的忧乐和祸福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同甘共苦。 | 《晋书·王导传》:“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
yì kǒu tóng shēng异口同声 | 异:不同。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也作“异口同音”。 | 晋 葛洪《抱朴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众,本无至心,而谏怖者,异口同声。” |
jiǒng hū bù tóng迥乎不同 | 见“迥然不同”。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回:“我们所弹的曲子,一人弹与两人弹,迥乎不同。” |
tóng shì tiān yá lún luò rén同是天涯沦落人 | 大家都是有不幸的遭遇的人。 | 唐·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yì tú tóng guī异涂同归 | 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 汉 桓宽《盐铁论 论儒》:“圣人异涂同归,或行或止,其趣一也。” |
tóng xīn jié lì同心竭力 | 同“同心毕力”。 | 宋·司马光《交趾献奇兽赋》:“陛下诚有意于此,臣等敢不同心竭力,对扬而行之。” |
bì lì tóng xīn毕力同心 | 犹言齐心协力。 | 唐 陆贽《兴元论赐浑瑊诏书为取散失内人等议状》:“毕力同心,共平多难,止土崩于绝岸,收板荡于横流。” |
qíng tóng gǔ ròu情同骨肉 | 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7回:“我与公覆,情同骨肉,径来为献密书,未知丞相肯容纳否?” |
shì tóng qín yuè视同秦越 | 先秦时秦越两国,一在西北,一在东南,相去极远。后因称疏远隔膜、互不相关为“视同秦越”。 | 明·陈汝元《金莲记·赐环》:“激切忠怀一生凭谁说,怎忍得视同秦越。” |
zhī ài tóng fén芝艾同焚 | 比喻贵贱、贤愚、良莠同归于尽。 | 《宋书·沈攸之传》:“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以此赴敌,何陈能坚?……芝艾同焚,悔将何及!” |
cāo gē tóng shì操戈同室 | 指兄弟相残或内部纷争。 | 孙中山《大总统劝告北军将士书》:“以满人窃位之私心,开汉族仇杀之惨祸,操戈同室,贻笑外人。” |
tiān xià dà tóng天下大同 | 指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指共产主义。 |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wǎng zhí tóng guàn枉直同贯 | 谓曲直不分。 | |
tóng yuán gòng liú同源共流 | 有同一源头、流向。比喻同一,统一。 | 东汉·班固《答宾戏》:“是以六合之内,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禀仰大龢。” |
bái diào tóng xīn白藋同心 | 犹言心如野草。形容不羡荣华的品节。 | 北周 庾信《竹杖赋》:“秋藜促节,白藋同心。终堪荷蓧,自足驱禽。” |
tóng xiū gòng qī同休共戚 | 亦作“同休等戚”。①谓同欢乐共忧患。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②偏指共患难。 | 《周书·尉迟迥传》:“吾居将相与国舅甥,同休共戚,义由一体。” |
tóng děng duì dài同等对待 | 同等看待,等同对待。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十章:“今后他们的子弟一律和贫下中农子弟同等对待,不论入党入团,招工招干和参军,都不再受影响。” |
hào wù tóng zhī好恶同之 | 好:喜爱,喜好;恶:憎恨,讨厌。对于事物有同一的爱憎。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戮力壹心,好恶同之。” |
yī cí tóng guǐ一辞同轨 | 犹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 《韩非子 八奸》:“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又《内储说上》:“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
jiān tóng guǐ yù,xíng ruò hú shǔ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 奸诈象鬼蜮,狡猾象狐鼠。比喻人恶劣到极点。 | |
tóng gān gòng kǔ同甘共苦 | 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承担苦难。比喻同欢乐;共患难。甘:甜;苦:苦难。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
yǔ mín tóng yōu与民同忧 | 忧:忧患。与人民共忧患。 | 宋·苏舜钦《诣匦疏》:“岂上位务在镇静,不须与民同忧也?” |
láng yáng tóng sì狼羊同饲 | 比喻把坏人同好人一样对待。 | 明·张居正《答两广凌洋山计罗旁善后》:“若但务招徕,不加审别,兰棘并植,狼羊同饲,将复为昔日之罗旁矣。” |
qì tóng jí yì弃同即异 | ①谓抛弃同姓同族而亲近异姓异族。②丢掉共同之说而接近新奇之说。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吉也闻之,弃同即异,是谓离德。” |
tóng shì cāo gē同室操戈 | 自家人动刀枪。泛指内部相争。操:拿;戈:古代的一种兵器。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郑玄传》:“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
tóng mén yì hù同门异户 | 名义一样,实质不同。 | 汉·扬雄《法言·君子》:“至于子思孟轲诡哉,曰吾于孙卿与,见同门而异户也。” |
xié lì tóng xīn协力同心 | 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 汉·贾谊《过秦论》:“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周书·崔谦传》:“然后与宇文行台,同心协力,电讨不庭,则桓文之勋,复兴于兹日矣。” |
tóng mìng yùn gòng hū xī同命运共呼吸 | 形容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 |
tóng xīn xié dé同心协德 | 同“同心同德”。 | 唐·颜真卿《祭伯父豪州刺史文》:“与杲卿同心协德,亦著微诚。” |
yì kǒu tóng cí异口同辞 | 异:不同。大家说得都一样。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 | 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臣具委细问其啧北事,皆异口同辞。” |
tóng gān tóng kǔ同甘同苦 | 甘:甜。指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大家见老爷事事与人同甘同苦,众情踊跃,也仗着妋齐料足,果然在一月限内,便修筑得完工。” |
yī shì tóng rén一视同仁 | 视:看待;仁:仁爱。用博大的仁爱之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以及禽兽。比喻平等待人;不分厚薄亲疏。 | 唐 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
tóng chuí bù xiǔ同垂不朽 | 一同流传,永不磨灭。 | 《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烈士的纪念碑,同书写碑文的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是同垂不朽的。” |
tóng xīn yī dé同心一德 | 同“同心同德”。 | 明·李东阳《跋鹤山魏先生书真迹》:“君臣上下同心一德,则平居有所裨益,缓急有所倚仗。” |
tóng xīn yè lì同心叶力 | 同“同心协力”。 | 宋·欧阳修《论乞主张范仲淹富弼等行事札子》:“臣闻自古帝王致治,须待同心叶力之人。” |
tóng yīn gòng lǜ同音共律 | 音律相同。比喻关系密切。 | 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且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
huò fú tóng mén祸福同门 | 谓祸福皆人自取。 | 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非神圣人,莫之能分。” |
yì tái tóng cén异苔同岑 | 岑:小而高度山。不同的青苔长在同一座山上。比喻朋友志同道合。 | 晋·郭璞《赠温峤》诗:“人亦有言,松竹有林,及余臭味,异苔同岑。” |
zhòng kǒu tóng shēng众口同声 | 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59回:“但见朱仙镇上的百姓,一路携老挈幼,头顶香盘,挨挨挤挤,众口同声攀留元帅,哭声震地。” |
tóng shēng zhī yìng同声之应 | 应:应和。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 朱自清《白采的诗——羸疾者的爱》:“这里深入显出的工夫,使这样奇异的主人公能与我们亲近,让我们逐渐的了解他,原谅他,最后和他作同声之应。” |
bù móu tóng cí不谋同辞 | 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 | 《后汉书 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谋同辞。” |
yì lù tóng guī异路同归 | 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 《文子 精诚》:“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异路而同归。” |
xíng tóng gǒu yǒu行同狗豨 | 豨:猪。人的行为丑恶,如同猪狗一样。形容人的行为卑鄙恶劣到了极点。亦作“行如禽兽”、“行若狗彘”、“行同犬彘”。 | 战国·宋·墨翟《墨子·耕柱》:“伤矣哉!言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豨,伤矣哉!” |
tóng shēng gòng qì同声共气 | 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 | 清·李渔《蜃中楼·耳卜》:“我想世上的人,同声共气的也有,谁似我们两个德性、才华,不争分寸。” |
tóng guī shū tú同归殊涂 | 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原谓天下万事初虽异,然终究同归于一。后泛指途径不同而结果相同。 | 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
lián zhī tóng qì连枝同气 | 《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旧题汉苏武《诗》之一:“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后以“连枝同气”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系。 | 《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旧题汉苏武《诗》之一:“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
shū tú tóng guī殊途同归 | 殊:不同的。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 《周易 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
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同声相应 |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 《周易 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
yán tóng lè shí言同勒石 | | |
yì qǔ tóng gōng异曲同工 | 异:不同的;曲:曲调;工:工巧;精致。不同的曲调;却同样的美妙。比喻事物的内容或形式虽然不一样;但却是同样的出色。也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也作“同工异曲。” | 唐 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
yǔ tiān dì tóng xiū与天地同休 | 休:停止。生命力与天地相同。比喻无穷无尽。 | 《神异经》:“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上有玉樽,取一樽,一樽复生,与天地同休,无干时。” |
tóng bāo gòng qì同胞共气 | 喻指亲兄弟。 | 《北齐书·孝昭帝纪》:“体道居宗,人雄之望,海内瞻仰,同胞共气,家国所凭。” |
jiāng hǎi tóng guī江海同归 | 归:归宿。百海千江最终都流归大海。形容殊途同归。 | 宋·钱易《南部新书》:“初若矛楯相向,后类江海同归。三殿谈经,自此始也。” |
bù tóng liú sú不同流俗 | 流俗:流行的习俗。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 | 《礼记 射义》:“不从流俗。 |
hǎo è bù tóng好恶不同 | 爱好和憎恶各不相同。形容人的志趣、志向和思想感情各异。 | 东汉·班固《汉书·元帝纪》:“公卿大夫,好恶不同。” |
xún móu qiān tóng询谋佥同 | 谓咨询和商议的意见都一致。 | 《尚书·大禹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 |
yīng xióng suǒ jiàn lüè tóng英雄所见略同 | 所见:所见到的,指见解;略:大略,大致。英雄人物的见解基本相同同。这是对意见相同的双方表示赞美的话。 | 晋 虞溥《江表传》:“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 |
tóng xīn lù lì同心僇力 | 见“同心戮力”。 | 《明史·王直传》:“陛下宵衣旰食,征天下兵,与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灭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耻。” |
tóng qì lián zhī同气连枝 | 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
ēn tóng zài shēng恩同再生 | 恩:恩德。比喻恩情极大,像使自己再生一样。 | 刘流《烈火金刚》第17回:“他不愿意离开他这个恩同再生的母亲。” |
hú yuè tóng zhōu胡越同舟 | 犹言吴越同舟。谓关系疏远者,同处危难则相互救助。语本宋苏轼《大臣论下》:“故曰同舟而遇风,则胡越可使相救如左右手。” | 语出宋·苏轼《大臣论下》:“故曰同舟而遇风,则胡越可使相救如左右手。” |
tóng lì xié qì同力协契 | 犹言同心协力。 | 《南史·宋纪·武帝》:“同力协契,所在蜂起。” |
tóng bìng xiāng lián,tóng yōu xiāng jiù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 怜:怜惜。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 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