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pī má jiù huǒ披麻救火 | 披着麻去救火。比喻惹火烧身,自招灾祸。 |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三折:“则落你好似披麻救火,蒯彻也不似那般人随风倒舵。” |
tūn dāo tǔ huǒ吞刀吐火 | 古杂剧之一,泛称魔术。 | 汉·张衡《西京赋》:“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
lú huǒ chún qīng炉火纯青 | 纯:纯粹;青:蓝色的;纯青:炉火的温度达到最高点。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焰从红色转成纯青色的时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功夫造诣已达到了精湛、纯熟、完美的地步。 | 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到了现在,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正是弟兄们各显身手的时期。” |
rě huǒ shāo shēn惹火烧身 | 惹:招引。比喻自己招灾惹祸害自己。 | 明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庄上人见典史亲来捉获,不知一件什么天大的事,生怕惹火烧身,连忙把余琳并冯氏,都送将出来。” |
xiā dēng miè huǒ瞎灯灭火 | 灯不亮,火灭了。形容夜十分漆黑。 | 《捻军歌谣·听老毛子啦清兵》:“阴天涝雨刮大风,瞎灯灭火屋子空,闺女媳妇牛棚坐,专听老毛子啦清兵。” |
zuàn suì qǔ huǒ钻燧取火 | 燧:火石。钻打火石取火。原始人类取火的方式。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躁,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
jiě yī bào huǒ解衣抱火 | 见“解衣包火”。 | 《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关中华戎杂错,风俗劲悍;裕欲以荆扬之化,施之函秦,此无异解衣包火,张罗捕虎。”清·唐训方《里语征实》卷下引作“解衣抱火”。 |
jìn huǒ xiān jiāo近火先焦 | 比喻跟祸事最接近的人首先遭殃。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9回:“常言道:‘近火先焦’。伯伯便替我们吃官司坐牢,那时又没人送饭来救你。” |
liè huǒ gān chái烈火干柴 | 比喻男女欢情很深。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怎当得他每两下烈火干柴,你贪我爱,各自有心,竟自勾搭上了。” |
fù tāng dǎo huǒ赴汤蹈火 | 赴:去;走向;汤:开水;蹈:踩。投入沸水;踏上烈火。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 | 晋 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
hóng hóng huǒ huǒ红红火火 | 形容旺盛或经济优裕的生活。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0章:“把事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没钱?借!” |
xuě chuāng yíng huǒ雪窗萤火 | 同“雪窗萤几”。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 |
jīng fēng chě huǒ惊风扯火 | 形容大惊小怪,自相惊扰。 | 沙汀《在祠堂里》:“总是惊风扯火的!请问,搜查也搜查了,他还会把那个抓起来去枪毙么?不会的。” |
bí duān chū huǒ鼻端出火 | 形容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 见“鼻头出火”。 |
huǒ shàng nòng bīng火上弄冰 | 比喻一下子消失净尽。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35回:“泼魔苦苦用心拿我,诚所谓水中捞月;老孙若要擒你,就好似火上弄冰。” |
rú huǒ rú tú如火如荼 | 荼:音图。像火一样红;像茅草花一样白。比喻气势浩大而热烈。 | 《国语 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
shuǐ huǒ bù xiāng róng水火不兼容 | 容:容纳。比喻二者对立,绝不兼容。 | 《周易 说卦》:“故水火不相逮。” |
yǐ huǒ qù é以火去蛾 | 娥喜投火,用火驱赶飞蛾,蛾越多。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 《太平御史》卷九四四引《韩子》:“以火去蛾蛾愈多,以鱼殴蝇蝇愈至。” |
xiāng huǒ yīn yuán香火姻缘 | 香和灯火都用于供佛,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 《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
míng huǒ zhí zhàng明火执杖 | 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原指公开抢劫。后比喻公开地、毫不隐藏地干坏事。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0回:“那借金银人,身贫无计,结成凶党,明火执杖,白日杀上我门。” |
rè huǒ cháo tiān热火朝天 | 火热的烈火朝天熊熊;燃烧。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象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 |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前进吧祖国》:“从祖国到朝鲜,我看见一面是热火朝天的建设,一面是在炮火连天中奋不顾身的战斗。” |
liè huǒ hōng léi烈火轰雷 | 形容性情暴躁,爱发脾气。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4回:“性子又烈火轰雷似的,煞是不好说话。” |
rú tú rú huǒ如荼如火 | 荼:像茅草花一样白;火:像火一样红。比喻气势浩大而热烈。 |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故德皇以如荼如火之热心,思扩张海军。” |
bǐng ruò guān huǒ炳若观火 | 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 梁启超《欧洲地埋大势论》:“人民之职业物产之制造,种种殊异之处,则如网在纲,炳若观火。” |
jiāo lí huǒ zǎo交梨火枣 | 道教经书中所说的“仙果”。 | 《真诰·运象二》:“玉醴金浆,交梨火枣,此则腾飞之药,不比于金丹也。” |
xīn jí huǒ liáo心急火燎 | 心里很急;像火在烧。急:焦急。 | 清 吴璿《飞龙全传》:“那管院的太监,心燎意急,一筹莫展。” |
jiù mín yú shuǐ huǒ救民于水火 | 把人民从深重的灾难中拯救出来。 | 《孟子·滕文公下》: “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
shì huǒ zhòu lóng事火咒龙 | 比喻荒诞不经之事。事火,指祀火为神;咒龙,指咒龙请雨。 | |
jiù huǒ yáng fèi救火扬沸 | 沸:开水。比喻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形容情况危急。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序》:“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 |
bù bì shuǐ huǒ不避水火 | 指不畏凶险。 | 《水浒传》第五八回:“贤弟心中有何危厄不决之难,但请尽说不妨,便当不避水火,力为解救,与汝相助。” |
dōng hán bào bīng,xià rè wò huǒ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 形容刻苦自勉。 |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上旦也。苦身劳心,夜以继日。……冬常抱冰,夏还握火。” |
liáo yuán liè huǒ燎原烈火 | 燎:燃烧;原:原野。烧遍广大原野的熊熊大火。比喻迅猛发展不可抵挡的力量。 | 《尚书 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
zǒu huǒ rù mó走火入魔 | 走火:过头。对某种事物迷恋到失去理智的地步。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5回:“后来妙玉观棋听琴,走火入魔;宝玉抛了通灵玉,着了红袈裟,回头是岸。” |
zhēn jīn bù pà huǒ liàn真金不怕火炼 | 比喻正直勇敢的人经得住任何风浪的考验。 | 浩然《艳阳天》第115章:“乌云遮不住太阳,真金不怕火炼,东山坞永远会是太阳当空。” |
cuō yán rù huǒ撮盐入火 | 撮:以指取物。盐一放在火里就爆裂。比喻性情急躁。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待去呵,小姐性儿撮盐入火。” |
dù huǒ zhōng shāo妒火中烧 | 因忌妒而异常激动,心神错乱或狂乱。 | 沈从文《元宵》:“到妒火中烧时他是完全不为自己设想也不为女人幸福设想,只想等待那机会一到,就将成为恋爱的人。” |
míng huǒ zhí xiè明火执械 | 解释】:形容公开抢劫或肆无忌惮地干坏事。同“明火执仗”。 | 清·毛祥麟《对山余墨·石洞绣鞋记》:“即募死士百人,明火执械为前锋,千军后随。” |
zhòng rén shí chái huǒ yàn gāo众人拾柴火焰高 | 比喻人多力量大。 |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五章:“‘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群众发动起来了,搬山山倒,填海海平。” |
xīn rú huǒ fén心如火焚 | 心中好像火烧一样。形容焦急万分。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我托他打听几时有船,他查了一查,说道:\'要等三四天呢。\'我越发觉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没法的事,成日里犹如坐在针毡上一般。” |
pō yóu jiù huǒ泼油救火 | 救火时用油浇洒。比喻事情处理不得法,反而使事态更严重。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今使他为先锋,是泼油救火也。” |
chéng mén shī huǒ,yāng jí chí y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 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 北齐 杜弼《为东魏檄蜀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
shù yùn qǐng huǒ束缊请火 | 束缊:束一扎乱麻为火把;请火:借火。比喻求助于人。 | 东汉 班固《汉书 蒯通传》:“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 |
cuò xīn yú huǒ厝薪于火 | 厝:同“措”,放置;薪:柴。置柴堆于火之上。比喻潜伏着极大危机。 | 《清史稿·诸王》:“躬蹈四罪,而犹逞志角力,谬欲收拾人心,是厝薪于火而云安,结巢于幕而云固也。” |
jiù huǒ zhěng nì救火拯溺 | 见“救焚拯溺”。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将以迎王师。” |
wū dēng hēi huǒ乌灯黑火 | 指晚上没灯没火,形容很暗。 | |
yōng huì jiù huǒ拥篲救火 | 谓方法不当,事必不成。 | |
gōu huǒ hú míng篝火狐鸣 | 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
yī jiā yī huǒ一家一火 | 谓所有家当什物。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五卷:“王媪嫁了马周,把自己一家一火,都搬到马家来了。” |
fù tāng tóu huǒ赴汤投火 | 赴:去,走向;汤:开水。沸水敢蹚,烈火敢跳。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2回:“小人受侯爷大恩,别说行刺,就是赴汤投火也是情愿的。” |
shù yùn qǐng huǒ束蕴请火 | 见“束缊请火”。 | 《韩诗外传》:“即束蕴请火去妇之家,曰:‘吾犬争肉相杀,请火治之。’” |
shuǐ huǒ bīng chóng水火兵虫 | 指使古书遭受损毁的四种灾害:水灾、火灾、战乱和书蠹。也泛指各种天灾人祸。 | 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 |
shuǐ shēn huǒ rè水深火热 | 像在深水里;如在烈火中。比喻人民生活极为痛苦或国家灾难深重。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
chū yú shuǐ huǒ,dēng zhī rèn xí出于水火,登之衽席 | 登:加上;衽席:床席。把人从水火中拉出来放到床上。比喻解救危难中的人们。 | 章炳麟《致南京参议会论建都书》:“国维四固,安于泰山,出于水火而登之衽席,则其幸耳。” |
zhǐ xǔ 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 xǔ bǎi xìng diǎn dēng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 |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五卷:“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
liáo yuán zhī huǒ燎原之火 | 燎原:火烧原野。大火。比喻气势壮大的群众运动。 | 《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
dāo gēng huǒ nòu刀耕火耨 | 耨:除草。古人播种前先伐去树木烧掉野草,以灰肥田。泛指原始的耕作技术。 | 《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刀耕火耨。” |
huǒ rán quán dá火然泉达 | 比喻形势发展迅猛。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
yǐ huǒ zhǐ fèi以火止沸 | 见“以汤止沸”。 | 汉·桓宽《盐铁论·错币》:“汉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 |
yān bù chū huǒ bù jìn烟不出火不进 | 形容人慢性子,不爱说话。 | 老舍《四世同堂》:“孙七太太是个四十来岁,永远烟不出火不进的,不惹人注意的妇人。” |
shù yùn qǐ huǒ束蕴乞火 | 同“束缊请火”。 | 东汉·班固《汉书·蒯通传》:“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蕴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存相感,事有适可。” |
fēng huǒ lián tiān烽火连天 | 烽火:古代边境报警时点起的烟火。到处都在打仗;战火燃遍各地。 | 明 汤显祖《牡丹亭 移镇》:“待何如,你星霜满鬓当戎虏,似这烽火连天各路衢?” |
yóu gàn huǒ jìn油干火尽 | 形容罄尽。 | 《二刻拍案惊奇》卷八:“[丁生]直赢得两人油干火尽,两人也怕起来。只得忍着性子住了,垂头丧气而别。” |
huǒ shāo méi máo火烧眉毛 | 火烧到眉毛了。比喻情势非常紧迫。也作“火烧眉睫”。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蒋山法泉禅师》:“问:‘如何是急,切一句?’师曰:‘火烧眉毛。’” |
jiǎo yáng shì huǒ皎阳似火 | 皎:白而亮。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 |
huǒ hǎi dāo shān火海刀山 |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 京剧《智取威虎山》:“哪怕是火海刀山,也冲上前。” |
fēng fēng huǒ huǒ风风火火 | 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 | 徐光耀《平原烈火》:“忽然老曹一头撞进来,忽闪忽闪眨着两只眼,风风火火地连叫:‘大队长,大队长!’” |
wú míng yè huǒ无明业火 | 指怒火。 | 金·马钰《满庭芳·赠赵雷二先生》词:“休起无明业火,更休思,名利相干。” |
jiǎ jiē jiù huǒ假阶救火 | 假:借;阶:梯子。比喻做事不讲效率,做事机械。 | 《燕书》:“赵成阳堪,其宫火,欲灭之,无阶可升。” |
qiāo bīng suǒ huǒ敲冰索火 |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一定不会成功。 |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第四卷:“若敲冰而索火,类缘木以求鱼。” |
huǒ nòu dāo gēng火耨刀耕 | 犹火耕。多指比较原始的耕作方法。 | 唐·罗隱《别池阳所居》诗:“黄尘初起此留连,火耨刀耕六七年。” |
zhēn jīn liè huǒ真金烈火 | 比喻经过严重考验而品质不变。 | 明·徐渭《雌木兰》第二出:“非自奖真金烈火,傥好比浊水红莲。” |
jī xīn cuò huǒ积薪厝火 | 薪:柴草;厝:同:“措”,放置。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隐藏着很大的危险,后患无穷。 | 《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
mǎn qiāng nù huǒ满腔怒火 | 满腔:充满心中;怒火:形容极大的愤怒。心里充满着极大的愤怒。 | 《我们的战友邱少云》:“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 |
wú míng huǒ qǐ无明火起 | 无明火:怒火。形容发怒。 | 明·陶宗仪《辍耕录》第15卷:“与君一把无明火,烧尽千愁万恨心。” |
gān chái liè huǒ干柴烈火 | 形容男女之间强烈情欲要求,多用于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也形容情绪高涨。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9回:“今日天缘凑巧,竟赏了他,真是一对烈火干柴,如胶投漆,燕尔新婚,连日那里拆的开。” |
chèn huǒ qiǎng jié趁火抢劫 | 趁着别人紧张时去捞取私利或害人。 | 郭沫若《尚儒村》:“兵队来了,有钱的请外人的红十字会来贴张保护的封条,没有钱的便趁火抢劫。” |
shí huǒ fēng zhú石火风烛 | 比喻为时短暂。 | 唐·黄滔《祭宋员外》:“石火风烛,惊波逝水,诚修短之无改矣,奈痛伤之有等焉。” |
dēng huǒ huī huáng灯火辉煌 | 灯火灿烂;形容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理宗皇帝游苑,登凤凰山,至夜望见西湖内灯火辉煌,一片光明。” |
huǒ jí huǒ liáo火急火燎 | 犹火烧火燎。 | 《人民文学》1977年4期:“整个发电厂都火急火燎地动员起来。” |
diàn huǒ xíng kōng电火行空 | 闪电行于天空。比喻极其迅速 | 郭沫若《洪波曲》第15章:“他思考事物的周密有如水银泻地,处理问题的敏捷有如电火行空。” |
cuò huǒ liáo yuán厝火燎原 | 放火燎原,喻小乱子酿成大祸患。 | 明·沈德符《野获编·兵部·西南诸捷》:“惟近日东北用兵,聚三大帅娄十万众,尽没辽水,坐成厝火燎原之势,差为不竞耳。” |
xiā dēng hēi huǒ瞎灯黑火 | 灯不亮,火灭了。形容十分漆黑。 | 《人民日报》1976.1.17:“村剧团就要开始演出了,散戏时瞎灯黑火不好走,那路还得加宽!” |
jí sān huǒ sì急三火四 | 形容非常匆忙。 | |
zhēn jīn bù pà huǒ真金不怕火 | 比喻正确的事物经得住考验。 | 高晓声《大好人江坤大》:“姓刘的说要调查,你就陪他去,真金不怕火,查好了!” |
bù shí rén jiān yān huǒ不食人间烟火 | 食:吃;烟火:熟食。比喻人有出世之想或诗画立意高超,言词清丽。 | 宋·阮阅《诗话总龟》第九卷:“东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
zhàn huǒ fēn fēi战火纷飞 | 形容战斗频仍、激烈。 | 浩然《艳阳天》第一二一章:“经过了这场灾祸的考验,好像当年跟着担架队闯了一趟战火纷飞的疆场回来。” |
máo rè huǒ là毛热火辣 | 毛:粗率,急躁。形容十分焦急。 |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五章:“周大勇心里毛热火辣地发躁。” |
míng huǒ chí zhàng明火持杖 | 同“明火执仗”。 | 《元典章·刑部·从贼不得财者免刺》:“从贼孙伯奴、孟干儿与首贼朱伴儿、李佛保等四人明火持杖强劫梁贤十家。” |
bào huǒ wò xīn抱火卧薪 | 抱火:捧着火种;卧薪:睡在柴草堆上。比喻处境险恶。 | 汉 贾谊《新书 数宁》:“夫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 |
huǒ sǎn gāo zhāng火伞高张 | 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酪烈;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 唐·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太补阙》诗:“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 |
huǒ shāo huǒ liǎo火烧火燎 | 燎:烘烤;烧烤。指火在燃烧;火在烘烤。形容心情十分焦灼急迫或疼痛难熬。 | 魏巍《山雨》:“小嘎子火烧火燎地再也忍耐不住,就钻出磨房来。” |
bǐng rú guān huǒ炳如观火 | 炳:光明、明亮、显着。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 鲁迅《坟 文化偏至论》:“其词秩然有条,各分大义,炳如观火。” |
fèn huǒ zhōng shāo忿火中烧 | 犹言怒火中烧。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鸿渐》:“甲词益狎逼。张忿火中烧,反刀直出,剁甲中颅。” |
yān huǒ zhī jǐng烟火之警 | 烟火:烽火。烽火的警报。指发生战事。 | 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 |
wú míng niè huǒ无名孽火 | 名:称呼;孽:邪。说不出的邪火。指极大的怒气。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那里我一把无名孽火,从脚跟下直透顶门,只得碍着众亲友不好动粗。” |
zì xiāng shuǐ huǒ自相水火 | 自己人互相像水火那样不能相容。 | 《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今大王所恃重臣二人,而使自相水火,非社稷之福也。” |
bào huǒ qǐn xīn抱火寝薪 | 抱火:捧着火种;寝薪:睡在柴草堆上。比喻危机潜伏,人安于险境而不自知。也比喻危机即将出现。 | 汉 贾谊《上陈政事疏》:“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 |
xīn jiāo huǒ liáo心焦火燎 | 心里急得像火烧着一样。形容十分焦急。 | 柯岩《追赶太阳的人》:“她摸黑坐着,心焦火燎地等着邻家的闺女从夜校回来帮她收拾。” |
hòu yuàn qǐ huǒ后院起火 | 比喻内部闹矛盾,发生纠纷。 | 张平《抉择》:“那可是咱的后院,要是后院起火,别人可就要看咱的笑话了。” |
yǐn huǒ shāo shēn引火烧身 | 比喻自招灾祸;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也可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错误;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 | 明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庄上人见典史亲来捉获,不知一件什么天大的事,生怕引火烧身,连忙把余琳并冯都送将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