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fàng huǒ shāo shān放火烧山 | 比喻煽风点火,挑拨离间。 | 康濯《东方红》:“你不知道,那狼叼豹咬的齐占杰,前一阵可光在我面前放火烧山呀!” |
bào huǒ qǐn xīn抱火寝薪 | 抱火:捧着火种;寝薪:睡在柴草堆上。比喻危机潜伏,人安于险境而不自知。也比喻危机即将出现。 | 汉 贾谊《上陈政事疏》:“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 |
qīng huī lěng huǒ清灰冷火 | 见“清灰冷灶”。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5回:“及至到了家,清灰冷火的锁着门。” |
chū yú shuǐ huǒ,dēng zhī rèn xí出于水火,登之衽席 | 登:加上;衽席:床席。把人从水火中拉出来放到床上。比喻解救危难中的人们。 | 章炳麟《致南京参议会论建都书》:“国维四固,安于泰山,出于水火而登之衽席,则其幸耳。” |
yuǎn shuǐ nán jiù jìn huǒ远水难救近火 |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九回:“只是远水难救近火,可惜这间兴处店面没有货卖。” |
jiě yī bāo huǒ解衣包火 | 比喻不解决问题,只招致危险。 | 《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关中华戎杂错,风俗劲悍;裕欲以荆扬之化,施之函秦,此无异解衣包火,张罗捕虎。” |
huǒ qī huī zǐ火妻灰子 | 焚妻灭子。指毁弃家室。 | 汉·杨雄《法言·渊骞》:“离(要离)也,火妻灰子,以求反于庆忌,实蛛蝥之劘也,焉可谓之义也?”李轨注:“离,山平人,而焚烧妻子,诈为吴雠,求信于庆忌,反而刺之。” |
xiā dēng miè huǒ瞎灯灭火 | 灯不亮,火灭了。形容夜十分漆黑。 | 《捻军歌谣·听老毛子啦清兵》:“阴天涝雨刮大风,瞎灯灭火屋子空,闺女媳妇牛棚坐,专听老毛子啦清兵。” |
shé fēng rú huǒ舌锋如火 | 比喻话说得十分尖锐。 | |
tiǎo dēng bō huǒ挑灯拨火 | 搬弄是非。 | |
nù huǒ zhōng shāo怒火中烧 | 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烧。形容极端愤怒。 | 宋 王迈《臞轩集》:“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响空。” |
tāng shāo huǒ rè汤烧火热 | 谓生病发高烧。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又见他汤烧火热,自己守着他,歪在旁边劝他:‘只养病,别想着些没要紧的事。’” |
gōu huǒ hú míng篝火狐鸣 | 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
dōng hán bào bīng,xià rè wò huǒ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 形容刻苦自勉。 |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上旦也。苦身劳心,夜以继日。……冬常抱冰,夏还握火。” |
yān huǒ zhī jǐng烟火之警 | 烟火:烽火。烽火的警报。指发生战事。 | 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 |
fù tāng tiào huǒ赴汤跳火 | 赴:去,走向;汤:开水。沸水敢蹚,烈火敢跳。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8回:“小夫人说那里话!若肯在老爷前,抬举小人一二,便消受不了。虽赴汤跳火,敢说不去?” |
huǒ shàng tiān yóu火上添油 | 见“火上浇油”。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贾臬台见他顶嘴,如火上添油,那气格外来的大。” |
zhàn huǒ fēn fēi战火纷飞 | 形容战斗频仍、激烈。 | 浩然《艳阳天》第一二一章:“经过了这场灾祸的考验,好像当年跟着担架队闯了一趟战火纷飞的疆场回来。” |
shàn fēng diǎn huǒ扇风点火 | 谓进行鼓动或煽动。 | 康濯《东方红》第13章:“‘不过我觉着你们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气魄也不够大!’县长又半真半假地扇风点火。” |
liǎo rú guān huǒ了如观火 | 了:明白。形容看得非常清楚。 | 邹鲁《戊甲云南河口之役》:“今有河内来函,读之必了如观火,从此兄等之出而说人,必更有把握矣。” |
xīn jí rú huǒ心急如火 | 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要看个十分饱。”金圣叹批:“心急如火,更不能待。” |
hòu yuàn qǐ huǒ后院起火 | 比喻内部闹矛盾,发生纠纷。 | 张平《抉择》:“那可是咱的后院,要是后院起火,别人可就要看咱的笑话了。” |
bù shí yān huǒ不食烟火 | 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炼主张绝粒却谷,不吃世间烟火物。②指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凡俗。 | 《终有报》第一回:“人都道他不食烟火,体气欲仙。” |
xīng xīng zhī huǒ,kě yǐ liáo yuán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一点点小火星可以烧掉大片原野。比喻开始时微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 | 《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张鸿《续孽海花》第57回:“你不轻视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晓得怎么结局呢!” |
zhēn jīn liè huǒ真金烈火 | 比喻经过严重考验而品质不变。 | 明·徐渭《雌木兰》第二出:“非自奖真金烈火,傥好比浊水红莲。” |
cuò huǒ jī xīn厝火积薪 | 厝:同“措”;放置;薪:柴草。把火置放在堆积的柴草下面。比喻潜隐着极大的祸患。 | 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
zǒu huǒ rù mó走火入魔 | 走火:过头。对某种事物迷恋到失去理智的地步。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5回:“后来妙玉观棋听琴,走火入魔;宝玉抛了通灵玉,着了红袈裟,回头是岸。” |
gāo huǒ zì jiān膏火自煎 | 油脂因能照明而致燃烧,比喻人因有才能或有财产而得祸。 | 庄周《庄子 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
bào xīn jiù huǒ抱薪救火 | 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除灾害;结果不但没有消除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也作“负(背)薪救火”。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火不灭。” |
rú tú rú huǒ如荼如火 | 荼:像茅草花一样白;火:像火一样红。比喻气势浩大而热烈。 |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故德皇以如荼如火之热心,思扩张海军。” |
gāo huǒ zhī fèi膏火之费 | 膏:点灯的油;膏火:灯火。借指求学的费用。 | 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欲登第须理旧业读书,欲读书须膏火之费,吾视君皆未易办也。” |
dǎo tāng fù huǒ蹈汤赴火 | 比喻不避艰险。 | 唐·赵元一《奉天录》卷三:“且须散金帛,犒师旅,使闻鼓而蹈汤赴火,闻金而星布云合。” |
zuàn bīng qǔ huǒ钻冰取火 | 见“钻冰求火”。 | 《全元散曲·普天乐·嘲风情》:“姐姐每钻冰取火,婆婆每指山卖磨。” |
xiāng huǒ zǐ mèi香火姊妹 | 香火:香烛。焚香结拜的姊妹。 | 宋·罗烨《醉翁谈录·潘琼儿家最繁盛》:“儿家凡遇新郎君辈访蓬舍,曲中香火姊妹则必酬金来贺。” |
shuǐ huǒ zhī zhōng水火之中 | 水火:比喻灾难。灾难困苦之中。 | 《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
huǒ shāo méi máo火烧眉毛 | 火烧到眉毛了。比喻情势非常紧迫。也作“火烧眉睫”。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蒋山法泉禅师》:“问:‘如何是急,切一句?’师曰:‘火烧眉毛。’” |
shuǐ huǒ bīng chóng水火兵虫 | 指使古书遭受损毁的四种灾害:水灾、火灾、战乱和书蠹。也泛指各种天灾人祸。 | 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 |
zì xiāng shuǐ huǒ自相水火 | 自己人互相像水火那样不能相容。 | 《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今大王所恃重臣二人,而使自相水火,非社稷之福也。” |
qiāo bīng suǒ huǒ敲冰索火 |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一定不会成功。 |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第四卷:“若敲冰而索火,类缘木以求鱼。” |
huǒ shāo huǒ liǎo火烧火燎 | 燎:烘烤;烧烤。指火在燃烧;火在烘烤。形容心情十分焦灼急迫或疼痛难熬。 | 魏巍《山雨》:“小嘎子火烧火燎地再也忍耐不住,就钻出磨房来。” |
pī má jiù huǒ披麻救火 | 披着麻去救火。比喻惹火烧身,自招灾祸。 |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三折:“则落你好似披麻救火,蒯彻也不似那般人随风倒舵。” |
xuán hé zhù huǒ悬河注火 | 谓以河水倾泻于火。比喻以强大力量去消灭敌方。 | 《梁书·武帝纪》:“况拥数州之兵以诛群盗,悬河注火,奚有不灭?” |
zhēn jīn bù pà huǒ真金不怕火 | 比喻正确的事物经得住考验。 | 高晓声《大好人江坤大》:“姓刘的说要调查,你就陪他去,真金不怕火,查好了!” |
huǒ gēng shuǐ zhòng火耕水种 | 耨:除草。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 | 《史记 平准书》:“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欲留,留处。晋 陆云《答车茂安书》:“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 |
chèn huǒ qiǎng jié趁火抢劫 | 趁着别人紧张时去捞取私利或害人。 | 郭沫若《尚儒村》:“兵队来了,有钱的请外人的红十字会来贴张保护的封条,没有钱的便趁火抢劫。” |
huǒ nòu dāo gēng火耨刀耕 | 犹火耕。多指比较原始的耕作方法。 | 唐·罗隱《别池阳所居》诗:“黄尘初起此留连,火耨刀耕六七年。” |
dǎo fù tāng huǒ蹈赴汤火 | 同“蹈汤赴火”。 | 唐·孙揆《灵应传》:“君子杀身以成仁,殉其毅烈,蹈赴汤火,旁雪不平,乃宝之志也。” |
míng huǒ zhí xiè明火执械 | 解释】:形容公开抢劫或肆无忌惮地干坏事。同“明火执仗”。 | 清·毛祥麟《对山余墨·石洞绣鞋记》:“即募死士百人,明火执械为前锋,千军后随。” |
wú míng yè huǒ无明业火 | 指怒火。 | 金·马钰《满庭芳·赠赵雷二先生》词:“休起无明业火,更休思,名利相干。” |
tàn tāng dǎo huǒ探汤蹈火 | 犹言赴汤蹈火。喻不怕任何艰险。 | 清·孔尚任《桃花扇·会狱》:“宁南兵变,料无人能将檄传;探汤蹈火咱情愿,也只为文士遭谴。” |
liáo yuán liè huǒ燎原烈火 | 燎:燃烧;原:原野。烧遍广大原野的熊熊大火。比喻迅猛发展不可抵挡的力量。 | 《尚书 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
jiù mín shuǐ huǒ救民水火 | 救:拯救;水火:水深火热。从水深火热中拯救老百姓。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 |
wú míng niè huǒ无名孽火 | 名:称呼;孽:邪。说不出的邪火。指极大的怒气。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那里我一把无名孽火,从脚跟下直透顶门,只得碍着众亲友不好动粗。” |
fù tāng tóu huǒ赴汤投火 | 赴:去,走向;汤:开水。沸水敢蹚,烈火敢跳。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2回:“小人受侯爷大恩,别说行刺,就是赴汤投火也是情愿的。” |
liè huǒ gān chái烈火干柴 | 比喻男女欢情很深。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怎当得他每两下烈火干柴,你贪我爱,各自有心,竟自勾搭上了。” |
huǒ xīng luàn mào火星乱冒 | 形容气愤到了极点。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4回:“多九公听了,晓得道姑语带讥讽,只气的火星乱冒。” |
huǒ shàng nòng bīng火上弄冰 | 比喻一下子消失净尽。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35回:“泼魔苦苦用心拿我,诚所谓水中捞月;老孙若要擒你,就好似火上弄冰。” |
shí huǒ fēng zhú石火风烛 | 比喻为时短暂。 | 唐·黄滔《祭宋员外》:“石火风烛,惊波逝水,诚修短之无改矣,奈痛伤之有等焉。” |
bào huǒ cuò xīn抱火厝薪 | 厝:同“措”,置放。薪:柴火。把火放在柴草底下。比喻危机即将出现。 | 语出《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
dēng huǒ huī huáng灯火辉煌 | 灯火灿烂;形容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理宗皇帝游苑,登凤凰山,至夜望见西湖内灯火辉煌,一片光明。” |
bá zhū shuǐ huǒ,dēng yú rèn xí拔诸水火,登于衽席 | 拔:拉出;诸:同“之于”;登:加上;衽席:床席。把人从水火中拉出来放到床上。比喻解救危难中的人们。 | 明·宋濂《阅江楼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 |
yān xiāo huǒ miè烟消火灭 | 比喻事物消灭干净。 | 鲁迅《且介亭杂文 忆韦素园君》:“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 |
yǔ dǎo liè huǒ羽蹈烈火 | 羽:鸟。鸟去踏灭烈火。比喻不自量力而自取灾祸。 | 汉·刘向《新序·杂事》:“若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若以指绕沸,若羽蹈烈火,入则焦没耳。” |
cuò huǒ liáo yuán厝火燎原 | 放火燎原,喻小乱子酿成大祸患。 | 明·沈德符《野获编·兵部·西南诸捷》:“惟近日东北用兵,聚三大帅娄十万众,尽没辽水,坐成厝火燎原之势,差为不竞耳。” |
yān duàn huǒ jué烟断火绝 | 指人烟灭绝。 | 《文选·江淹〈恨赋〉》:“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李善注:“烟断火绝,喻人之死也。” |
yóu jiān huǒ liáo油煎火燎 | 形容痛苦或焦灼。 | 郭澄清《大刀记》第十章:“他觉着,像有个什么东西,在胸口上剧烈地涌动,闹得血管里的血,也加快了流速。继而,心里又油煎火燎,阵阵剧疼。” |
xīng xīng zhī huǒ星星之火 | 一点点小火星。比喻开始时微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多比喻新兴的革命力量。 | 明 张居正《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贪黩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扇之,星星之火,遂成燎原。” |
dēng huǒ wàn jiā灯火万家 | 家家都点上灯。指天黑上灯的时候。亦形容城镇夜晚的景象。 | 唐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
jiù huǒ yáng fèi救火扬沸 | 沸:开水。比喻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形容情况危急。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序》:“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 |
yǐn fēng chuī huǒ引风吹火 | 比喻从中煽动,挑起事端。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 |
huǒ yǎn jīn jīng火眼金睛 | 睛:眼珠。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比喻眼光十分犀利;能识别真伪。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0回:“我老孙火眼金睛,认得好歹。” |
jìn huǒ xiān jiāo近火先焦 | 比喻跟祸事最接近的人首先遭殃。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9回:“常言道:‘近火先焦’。伯伯便替我们吃官司坐牢,那时又没人送饭来救你。” |
xīng xīng zhī huǒ,suì chéng liáo yuán星星之火,遂成燎原 | 一点点小火星可以烧掉大片原野。比喻开始时微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 | 明·张居正《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赖奸徒窜入其中激而构扇之,星星之火,遂成燎原。” |
dǎ dé huǒ rè打得火热 | 形容十分亲密。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4回:“原来安道全新和建康府一个烟花娼妓,唤做李巧奴,时常往来,正是打得火热。” |
xīn jiāo rú huǒ心焦如火 | 内心焦躁得如着火一般。形容焦灼难忍的心情,亦作“心焦如焚”。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绣襦记·暂宿邮亭>》:“为何马犹不至,心焦如火,怎辞劳瘁。” |
rě huǒ shàng shēn惹火上身 | 惹:招引。比喻自己招灾惹祸害自己。 | 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生怕惹火烧身,连忙把余琳并冯氏,都送将出来。” |
huǒ dào zhū tóu làn,qián dào gōng shì bàn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 形容钱能通神,不管办什么事,都必须用金钱打点贿赂才能办成。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自古道好: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凭你世间稀奇作怪的东西,有了钱,那一件做不出来。” |
bīng yóu huǒ yě,bù jí zì fén兵犹火也,不戢自焚 | 戢:停;焚:烧。战争就像玩火,不在适当的情况下停止就会烧死自己。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 |
jǐng zhōng qiú huǒ井中求火 | 在水井里去寻求火。比喻方法或方向不对,根本达不到目的。 | |
huǒ sǎn zhāng火伞张 | 火伞:比喻烈日;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 | 宋·杨万里《初秋戏作山居杂兴俳体十二解》:“卓午从他火伞张。” |
xiāng huǒ bù duàn香火不断 | 香火:香烛,香和灯火。信神者或祭祀者点燃供奉的香烛不会断绝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总之,无论怎样,我一定还你个香火不断的对方就是了。” |
dāo gēng huǒ nòu刀耕火耨 | 耨:除草。古人播种前先伐去树木烧掉野草,以灰肥田。泛指原始的耕作技术。 | 《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刀耕火耨。” |
liè huǒ jiàn zhēn jīn烈火见真金 | 真金是不怕烈火烧的,所以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鉴别出是不是真金。比喻在关键时刻最能考验人。 | |
xìng liè rú huǒ性烈如火 | 性:性情,脾气。形容性情暴躁。 | 金庸《天龙八部》第18回:“那高个儿的僧人性烈如火,提起醋钵大的拳头,呼的一拳,又向乔峰击到。” |
rú huǒ liáo yuán如火燎原 | 燎:烧;原:原野。如火在原野燃烧。比喻声势很大,难于阻抑。 | 《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
jí rú fēng huǒ急如风火 | 急得像疾风烈火一样。形容十分急迫。 | 《西游补》第九回:“你要图成和议,急如风火,却如何等得这三日过呢?” |
shí wàn huǒ sù十万火速 | 形容在紧急情况下动作极快地行事。 | 郭沫若《洪波曲》第二章:“我立刻收拾着行李,十万火速地准备出发。” |
wú míng huǒ无明火 | 无明:佛教中指“痴”或“愚昧”。指怒火。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3回:“李逵听了这句话,那把无明火,高举三千丈,按纳不住,掿两斧抢上前,一斧一个,劈下头来。” |
bù bì shuǐ huǒ不避水火 | 指不畏凶险。 | 《水浒传》第五八回:“贤弟心中有何危厄不决之难,但请尽说不妨,便当不避水火,力为解救,与汝相助。” |
yín huā huǒ shù银花火树 | 比喻灿烂的焰火或灯火。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6回:“北京三五风光好,膏雨初晴春意早。银花火树不夜城,陆地拥出蓬莱岛。” |
yóu gàn huǒ jìn油干火尽 | 形容罄尽。 | 《二刻拍案惊奇》卷八:“[丁生]直赢得两人油干火尽,两人也怕起来。只得忍着性子住了,垂头丧气而别。” |
shuǐ shēn huǒ rè水深火热 | 像在深水里;如在烈火中。比喻人民生活极为痛苦或国家灾难深重。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
liáo yuán zhī huǒ燎原之火 | 燎原:火烧原野。大火。比喻气势壮大的群众运动。 | 《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
zuàn suì qǔ huǒ钻燧取火 | 燧:火石。钻打火石取火。原始人类取火的方式。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躁,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
huǒ zhōng qǔ lì火中取栗 | 偷取炉火里烤熟的栗子。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当;却一无所得。 | 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 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
chūn fēng yě huǒ春风野火 | 比喻迅猛之势。 | 左齐《南泥湾屯垦》;“劳动竞赛的热潮,像春风野火一样,迅速遍及整个工地。” |
shì rú shuǐ huǒ势如水火 | 形容双方就像水火一样互相对立,不能相容。 | 《三国志 蜀志 魏延传》:“惟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
cuò xīn yú huǒ厝薪于火 | 厝:同“措”,放置;薪:柴。置柴堆于火之上。比喻潜伏着极大危机。 | 《清史稿·诸王》:“躬蹈四罪,而犹逞志角力,谬欲收拾人心,是厝薪于火而云安,结巢于幕而云固也。” |
rù huǒ fù tāng入火赴汤 | 喻不避艰险。 | 《四游记·老君道教源流》:“入火赴汤,下地上天,灰身没命,愿随大仙。” |
liáo huǒ jiā yóu撩火加油 | 犹言火上加油。 | |